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劉備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我們總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似乎歷史上的皇帝總喜歡除掉功臣,其實並不盡然。縱觀中國歷史,大規模誅殺功臣的皇帝其實並不多見,而功臣被殺要麼源於屢屢犯禁,要麼則是為了消除威脅。因此,劉備即使成功統一天下,也不大可能誅殺開國功臣。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其實大規模誅殺功臣的情況並不多見,最為著名者便是劉邦和朱元璋,偏偏就是這兩位得國最正的帝王,而這兩位皇帝則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起於微末,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為何起於微末的皇帝總是喜歡誅殺功臣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皇帝起兵之前普遍身份較低,而隨同他們一起起兵,並最終成為開國功臣的,相當一部分是其曾經的好友。在他們未稱帝之前,這些人多以朋友、兄弟相稱,而這些開國功臣普遍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便是上下級觀念較為模糊,且普遍沒有經歷過官場洗禮,常常會以功臣自居。從至交好友到尊卑有序,打天下時的兄弟情深並不適用於治理天下,即使兄弟感情再深,如果憑借戰功而屢屢犯禁,曾經的兄弟為了江山也只能將其處死,其中的典型便是藍玉。
而除了由於屢屢犯禁被殺之外,功臣被殺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威脅。以劉邦為例,漢朝建立之初中央朝廷控制的範圍其實只有三分之一,而其他三分之二則由其他諸侯王所控制,稱帝之前這些諸侯王大多是劉邦的助力,可劉邦稱帝之後這些諸侯王則已經成為了威脅,且已經大多表現出了聽調不聽宣的態勢,劉邦為了江山只能將其除去。再以朱元璋為例,由於朱標和朱允炆都較為文弱,再加上朱標的早死,朱元璋誅殺功臣,何嘗不是為了子孫後代掃除威脅。
正因為以上兩點原因的存在,導致起於微末的帝王誅殺功臣現象比較嚴重(包括最終沒能開創帝業者,如洪秀全),而其他的開國皇帝,在起兵之時其實就已經是上下有別、尊卑有序,且其麾下功臣大多經歷過官場洗禮,早已深知其中利害,因而卻並不存在這種問題。
劉備麾下功臣並不存在威脅,故而不大可能誅殺功臣
搞清楚了帝王誅殺功臣的原因,其實不難得出結論,劉備是不太可能做出誅殺功臣之事的。這倒不是說劉備的仁義,畢竟與江山社稷比起來,仁義也就算不得什麼了,而是劉備根本沒有殺功臣的必要。
劉備雖然同樣起於微末,但卻具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便是其漢室宗親的身份,這個較為超然的身份,使得其足以維持內部的尊卑有序。在劉備集團內部,很難有人威脅到他的領導者身份,就算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也根本毫無可能。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劉備集團的權力構成,雖然劉備尚未統一天下,但其權力架構卻已經是相對完善,雖然麾下能人異士不少,但卻並未出現一家獨大,且足以威脅到統治的人物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劉禪的個人能力有限,劉備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為了皇位傳承而去消除威脅。
其實這個結論還有一個最為有力的支撐,那便是白帝托孤時劉備對自己身後事的安排。如果劉備真的會誅殺功臣,那麼在白帝托孤時便已經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