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如果靠自己,還能具備與曹操爭雄的實力嗎?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如果從演義的視角來看,與關羽張飛二人的桃園結義事件,奠定了劉備的人事、資金乃至個人人身安全的基礎,標誌著他正式由「個人」向「勢力」轉化。而且其後他數次的化險為夷或揚名立萬,都與這兩位兄弟有關,因此,單論演義的話,劉備的成功離不開關、張的強力加持。
不過拋開小說的戲劇性,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極有可能並不存在劉、關、張三結義;劉備能崛起為一股勢力,關羽張飛雖然重要,但並非不可或缺;他最終能具備與曹操爭雄的實力,主要靠的是他自己。
《三國誌·先主傳》的開篇,對劉備的發家過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尤其重點凸顯了他對人才、資源的吸引力,但其中並沒有提到關羽、張飛。
起先,劉備「與母販履織席為業」,15歲時,跟隨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共同拜在同郡人盧植門下學習。
在那時,讀書對一般人而言是件奢侈的事情,劉備能有這種機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劉德然父親的大力贊助;而對方這樣做的原因,並非由於同宗,而是出於對劉備發展前景的看好:「此兒,非常人也」,有點像如今的先期風險投資。
這時與劉備情同手足的,是公孫瓚。「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後來,在高唐縣令任上的劉備,不幸敗給起義軍後落荒而逃,正是得益於公孫瓚這位朋友的搭救,才得以繼續待在體制內。
而劉備最初的資金來源,並非來自「賣豬肉」的張飛,而是中山富商張世平、蘇雙。二人與劉備素昧平生,只是在涿郡販馬時機緣巧合跟他打了照面,就「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八成是在聊過之後,倆人極其看好劉備這位營銷大師的發展潛力,果斷像劉德然之父那樣慷慨解囊,在劉備身上壓下了籌碼。
在對人才的吸引力方面,劉備也許是繼承了祖宗劉邦的基因,「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而根據《關張馬黃趙傳》中的記錄來看,關羽張飛也許就在這些「豪俠、年少」之列。
劉備在得到張世平、蘇雙的資金贊助後,在故鄉涿郡招兵買馬時,「羽與張飛為之禦侮」,估計類似於道上的看場子、收拾搞破壞的小混混。而關、張兩人之間,關係特別要好:「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即:張飛把關羽當哥哥一樣看待,就像當初劉備對待公孫瓚一樣。
後來劉備擔任平原相後,任命二人統軍,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時期,一些諸侯通過與手下大被同眠來收買人心,幾乎是常見操作,甚至曹操對劉備也有過類似的舉動:「禮子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當然,曹操貴為丞相,居住條件比較優越,沒有由頭、也不方便採用「寢則同床」這種肉麻手段了。
而劉關張互相間的稱呼,也佐證了他們並沒有結拜的交情。比如關羽被曹操俘虜、拉攏時,他這樣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用詞是「將軍」。不過這也很合理,如果他真與劉備是結拜兄弟,曹操也不大可能去嘗試拉攏他,畢竟那等於是做無用功。
到了公元221年、關羽死後,曹魏君臣在討論劉備會不會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時,侍中劉曄這麼講:
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所以說,如果從正史角度而言,劉備並沒有與誰結拜。他之所以能處處遇貴人,走到哪都能吸引一眾文臣、著名將領跟隨自己,不是依靠見誰就結拜的江湖義氣,而是一種讓別人能夠相信自己會成功的說服力、吸引力。
從古到今,這種才能並不少見,早先的劉邦,後來的劉裕、朱元璋都具備這一特質:出身平平,卻能讓一眾頂尖人才死心塌地的跟著他打拼。當然,現今社會也有這種人,最典型的莫過於當初創業期間的傑克馬。
說白了,關、張等人選擇劉備,其實是對未來發展前景的投資;他們間就像合作方,而在當時的條件下,相對於其他高起點的軍閥,只有劉備這裡沒有世家門檻,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草根人才們眼中最好的合作對象。沒有關羽張飛,也會有其他人替代二人的角色,劉備的成功具有必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