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描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天下,一時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曾經的蜀漢是十分羸弱的,但是劉備最擅長的是籠絡人心,所以當劉備決定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時,整個蜀漢的命運也即將要開啟新的征程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劉備白帝城托孤,自此之後諸葛亮殫精竭慮,死而後已的輔佐劉阿斗,匡扶漢室江山。可是劉備如此謹慎的人,為什麼當初會犯下連營700里的低級錯誤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瞭解一下。
劉備在稱帝之後堅持伐吳,其實劉備是一個非常謹小慎微的人,他能夠做這樣子的決定,一定是有它客觀的理由的。很多人認為當時蜀漢的客觀條件並不足以支撐他完成伐吳這一項艱巨的重任,可是或許劉備已經等了太多年了,他已經沒有多少耐心再去等待了,因此在他稱帝之後就堅定的伐吳。
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這一觀點一直持有保留態度,其實諸葛亮一開始的戰略是希望和孫權交好。等到曹魏出現內部的問題時,他在聯合孫權一起北伐曹魏,可是事情的發展完全偏離了航線。
劉備和孫權因為荊州南三郡進行了武力的爭奪,同時關羽又拒絕了孫權的聯姻,所以漸漸的蜀漢和東吳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微妙了。對於蜀漢如今面臨的情況,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了,所以劉備只能孤注一擲,帶領著近10萬的大軍傾巢而出,共同伐吳。
很顯然,劉備的這一次做法有一點激進。和劉備相比,孫權就顯得更加謹小慎微,而且辦事滴水不漏。所以當劉備帶領10萬大軍共同伐吳的時候,孫權首先表現出來的是低姿態,他主動地求和。可是劉備一眼就能夠看出來,孫權此次求和的誠意不足,他只是在做面子工程而已。
孫權一看劉備這一方走不通了,於是調轉方向直接向曹丕稱臣。其實對於孫權來講,外在的名譽、地位他並不是很在意,只要是沒有動到自己的根本利益的話,他一切都可以忍耐。這也是為什麼他在這個階段能夠向曹丕稱臣。
曹丕本來抱著看戲的態度,坐山觀虎鬥。其實曹丕一開始認為蜀漢和東吳的這一場大戰是打不起來的,因為畢竟劉備遭受了襄樊之戰之後,急需休養生息。或許雙方之間的這次爭鬥,僅僅是面子工程而已。蜀漢和東吳在經歷了夷陵之戰之後,雙方形成了對峙的局面,這一對峙就是大半年。
劉備之所以此時要連營700里,其實他是想要伺機而動。但是劉備這次大錯特錯,在他所帶領的所有部下幾乎都是荊州人士。其實劉備這麼做,只是希望在荊州能夠引起重大的反響,只是可惜劉備的這一想法被陸遜捕捉到了。
此時的孫權下令解除了荊州人民的租稅,同時又大力地提拔了荊州人士,給予他們很高的政治地位。劉備此時連營700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等,等曹丕出手,他在等曹丕讓孫權的孫子到洛陽去當質子。
此時劉備只需要在將戰事拖延個幾個月之後,曹丕就能夠發現孫權的真實面目,此時曹丕便會出手。所以此時的劉備一直苦苦地支撐只希望曹丕能夠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慢慢的劉備和曹丕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之後,那麼孫權就是自食惡果了。
可是曹丕並沒有捕捉為了這一想法,同時他也太小看了孫權和陸遜。孫權在這一年內使用了許多的外交手段,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同時又在曹丕面前盡顯忠誠的模樣。
事情的發展這一地步,劉備就必敗無疑了,此時曹丕自然還公然地嘲笑劉備。而且此時的陸遜也非常能沉得住氣,無論敵軍如何的逼迫,陸遜只是死守不出戰,所以劉備毫無可乘之機。
總結:此時劉備的七百里連營計劃已經泡湯了,戰事進入了膠著的狀態,所以劉備的心態終於崩了,陸遜瞅準了戰機之後,突然出手火燒連營。當時的漢軍遭遇了突然的攻擊之後頓時四散逃去,一時間10萬大軍頓時灰飛煙滅。
此時劉備帶領的是他和諸葛亮經過十數年所經營的戰果,經過這一戰之後,劉備徹底輸了。劉備徹底病倒了,於是匡扶漢室的任務完全地落在了諸葛亮身上。公元前223年,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後撒手人寰,只剩下諸葛亮一人孤軍奮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