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劉禪真的扶不起嗎?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一、《三國演義》有意醜化
民間有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這阿斗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這句俗語講的是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人忠心耿耿地輔佐,但最後還是把蜀國給弄丟了,意思是他不思進取,昏庸無能,再怎麼扶也扶不起來。
其實,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而帶來的民間效果。
在《三國演義》中,劉禪從出場到最後離世,印象都不怎麼好,還造就了一個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這原本是劉備的作,過錯似乎卻記在了兒子劉禪身上。故事講的是建安十三年的長阪坡之戰,五虎上將趙雲為找尋在亂軍中走散的劉禪,七進七出長阪,斬殺魏軍大將五十餘名,終於救出了劉禪,報給主公劉備時,劉備卻擲之於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劉禪當時尚屬襁褓,平白無故受此冤屈,這也有錯?
(長阪坡,糜夫人緊抱阿斗)
後來,劉備為報二弟關羽三弟張飛被害之仇,一意孤行親率七十萬大軍殺向東吳,被陸遜用火攻大敗於夷陵,被迫返回白帝城後,一病不起,辛辛苦苦打下的"三分天下"從此衰落。不得已"白帝城托孤",為了讓孔明全心全意輔佐"復興漢室",又拿劉禪做文章,假意對孔明說,你可輔佐就輔佐,若這個不成器的小子不能輔佐,你就取代自立。逼得孔明感激涕零,不得不年年勞師北伐以報"先帝之恩"。這在《出師表》中可以印證。由此一來,劉禪給人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似乎他真就是紈褲子弟一樣。
再後來,《三國演義》繼續把劉禪寫得碌碌無為。在位的前十四年,主要是孔明操持國政,劉禪除了拖後腿以外,沒有任何建樹;後二十七年,蔣琬、費禕、姜維接著理政,劉禪只知道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漢破亡,投降司馬昭後又"樂不思蜀",一派公子哥的模樣,似乎應對了他原本"紈褲子弟"的樣子。
於是,劉禪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其實,這不過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有意虛構,出於尊崇劉皇叔,神話諸葛亮的需要,醜化劉禪罷了。這在《三國演義》中類似的情形還有,一代梟雄曹操就被醜化成大反派、亂世奸雄。
(長阪坡,趙雲緊抱阿斗)
二、少年時期的劉禪:聰慧好學
劉禪出生於207年,卒於271年,活了64歲,在位時間是223年至264年,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從劉禪的經歷而言,他並不是養尊處優、不學無術的紈褲子弟。
他自小隨劉備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明白社情,瞭解民間疾苦;受諸葛亮調教,學習《韓非子》、《六韜》等各類典籍及治國之術,又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還曾學射練武。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就曾這樣評價"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足以說明劉禪功底不差,有學識,也有智慧。只是劉禪個性平和,不熱衷於打打殺殺,對帝業不是那麼感興趣,喜歡過平靜的生活。儘管如此,劉禪也繼承了劉備善於識人的特長,且富有仁人之心,善待老百姓,並不昏庸、殘暴。
(劉備托孤)
三、諸葛亮理政時期的劉禪:韜光養晦
公元223年,劉備舉國之力發動的夷陵之戰失敗後,蜀國元氣大傷,自己也"病來如山倒",在沒有幾天活法後,只好"死不瞑目地"白帝城托孤",16歲的劉禪就在這樣風雨飄搖的境遇下臨危受命接手艱難困苦的蜀漢基業。
輔佐重臣諸葛亮為報"先帝之恩",年年勞師北伐,一心一意期盼有生之年能實現"復興漢室"。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望;不宜妄自菲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龍吟虎嘯,劉禪與諸葛亮)
從《出師表》中可以感知,諸葛亮在先帝"輔佐之托"下,仍把20歲的劉禪當作孩子,北伐時始終不放心,像"婆婆媽似的"一直敦敦教誨,還指定了他認為的靠譜大臣監國。這充分說明"諸葛一生唯謹慎",他不擅於放權也不擅於培養使用人才的缺點,導致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凋零的局面,也導致了劉禪長期缺位,孔明事事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結果勞而無功,最終北伐失敗,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
但就在諸葛亮理政的這十四年,劉禪只有按相父意見行令的情形下,劉禪也見縫插針地提出不宜勞師應休養生息等等見解獨到的話,"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但大權在握的相父諸葛亮一心一意北伐以報"先帝之恩",哪裡聽得進這些原本符合實際的異見呢?
還有一個事例也可以證實後主劉禪其實是一個明白人,他傀儡似的執政不過是韜光養晦之舉。
公元234年,諸葛亮臨終前,大臣李福受劉禪口諭問他,丞相去世以後,你的兒子諸葛瞻怎麼安排呢?這一問才讓諸葛亮明白,劉禪並不是一個傻子,他明白諸葛亮的忠誠,但諸葛亮一直把劉禪當作孩子管又管得太死板,劉禪其實是有想法的,只因為諸葛亮太優秀,位高權重,又是父親欽命輔佐重臣,不得不敬重,兼之他溫和的個性,懶得理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只好"示弱",韜光養晦地等待時機。
(新三國,劉禪與諸葛亮)
四、蔣琬、費禕、姜維理政時期的劉禪:顯露過人才智,且有獨掌朝政的亮點
諸葛亮死後,蜀後主劉禪開始顯露自己過人的才智,任命蔣琬為大司馬,姜維為衛將軍,主管軍事;費禕為尚書令,主管政務,彼此之間互相制衡。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廢除了丞相制度,開始獨掌朝政。
在蔣琬、費禕、姜維理政時期,劉禪其實是有作為的。
著名將領魏延於公元234年被長史楊儀設計斬殺後,蜀後主劉禪並沒有因諸葛亮生前認定的"反骨"論而對魏延斬盡殺絕,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來還找了一個理由直接把楊儀貶為庶民,可以說很智慧地大大籠絡了武將為蜀漢效力。
(老版三國演義,劉禪)
公元242年,越雋郡夷人作亂,蔣琬提出水路出兵平叛,朝議形成"不可行"的一致意見後,劉禪馬上派費禕、姜維勸說蔣琬暫勿出兵;後來姜維、費禕、蔣琬等大臣共商認為,羌胡人心存漢室,可結交。後主劉禪當即同意,立即任命馬忠為鎮南大將軍,姜維為涼州刺史專司此事。後主劉禪的這一水平體現了他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善於傾聽建議,果斷作出處理。這哪是昏庸?
公元249年,後主劉禪對魏將夏候霸真心來降,當即封他為車騎將軍,並動情地安撫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巧妙地化解了上輩之間的恩怨。這種用人手段豈是"無能"?
從這些史實可以看出,蜀後主劉禪並不是庸主,他是有作為的。他能在諸葛亮死後,還維持了蜀漢27年的統治,若沒有智慧和能力,這在波譎雲詭、戰爭頻發的的後三國時代可能實現嗎?
五、寵信黃皓及"樂不思蜀"的背後
《三國演義》中記載,劉禪晚年專寵宦官黃皓,後來受降封安樂公後又"樂不思蜀"。這體現了劉禪昏庸,根本不想念蜀國基業,一心追求玩樂,屬"扶不起的阿斗"。
這兩件事是怎麼回事呢?
宦官黃皓在諸葛亮理政時期,還只是一個"小黃門",因與年輕的劉禪玩得來而受信任。後來到了姜維接掌軍政後,劉禪開始重用黃皓,意欲培養自己的勢力與姜維相互牽制,姜維發現事情不對勁後,見黃皓根基已深,且善鑽營,難以對付,怕受害選擇了屯田沓中避禍。劉禪的帝王術沒有發揮作用,以致後來黃皓專權干政,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司馬昭攻破蜀國後,原本還有勢力的劉禪選擇了受俘投降,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為測試劉禪是否真心歸順,有沒有野心?就找來一些歌女天天為他跳舞取樂,問劉禪這樣的生活過得可好?
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這一回復讓劉禪的隨從大臣卻正很是搖頭,勸道,主公啊,下次司馬昭若還是這樣問,你以淚洗面大哭著說,過得不好,希望回到蜀地。這樣的話就可以被放回去了。果然到了第二天,司馬昭還是這樣問,劉禪就按郤正所教原汁原味地說了那樣的話,引得司馬昭哈哈大笑,說這是卻正的話吧?劉禪答,是。從此,司馬昭不再懷疑劉禪,劉禪也平平安安生活,直到64歲時病逝。後來"樂不思蜀"就流傳下來,嘲諷劉禪沒有氣節,一心玩樂,不思帝業。
這兩個史實,其實不能說明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反而展示了劉禪的過人之處。
劉禪專寵黃皓,除了因受諸葛亮管制太死想任性一把外,其實內心裡他是考慮著用帝王之術制約朝臣,這是有心機的,只是姜維太怯,兼之後來"後三國"形勢已逆轉,司馬昭的力量如日中天,"三國"歸晉已是必定。黃皓專不專權,姜維躲不躲避,蜀國滅亡都是遲早的事。只不過因為黃皓專權讓人反感,兼之誤國,責任就一併算在了劉禪頭上。
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是無奈之舉。既以投降,讓老姓免受生靈塗炭之苦,又何必再生事端。在這樣的心境下,劉禪選擇了娛樂的心態麻痺敵人也麻痺自己,避免了被殘殺的悲慘結局。這,也正反襯了劉禪的"大智如愚"嗎?
顯然,蜀後主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作為君主,他維持了41年的蜀漢基業,縱然談不上優秀,這份"守成"已經不易;作為普通人,他不是天縱英才,但也超出常人,算出類撥萃了。只不過因為劉禪投生於帝王家,對他的期望值自然就"水漲船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