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作為曹魏頂尖的武將 他們誰掌握的兵權更大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五子良將作為曹魏頂尖的武將 他們誰掌握的兵權更大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三國五子良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提到三國,人們往往會感到熱血沸騰,因為那是一個群雄割據、紛爭不斷的時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是非常具有魅力的。當然,僅僅是接連不斷的戰爭還不足以使得三國擁有如此廣泛和經久不衰的人氣,與戰爭伴隨的,是無數精彩的故事,是悲歡離合、勾心鬥角和世事難料。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三大陣營各自為戰,每方都有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共同創造和填補了原本空蕩蕩的歷史,也因此被後世所銘記。

今天我們說到三國時的人才,相信"五虎上將"、"五子良將"這些因名著《三國演義》而廣為人知的武將群體是很具有話題性的。按照民間流傳甚廣的觀點,能夠勉強和蜀漢"五虎上將"這一頂級武將"天團"相媲美的,恐怕只有能力相對更加均衡的五子良將了。

所謂五子良將,指的是曹魏勢力的張遼、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五位將領,他們因在《三國誌》中被編入同一傳,並得到"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評價而得名。

那麼,作為曹魏頂尖武將,他們誰掌握的兵權更大呢?

要想解決這五位將軍誰掌握更大的兵權,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直接從史書中尋找他們在何時被授予的軍隊最多了。

因此,我們不妨以《三國誌》為標準分別尋找這五人的情況。

首先,我們看到被普遍認為配得上五子良將之首的著名將領張遼,在史書中關於他統帥具體數額軍隊的記載見於建安十九年(214)。這一年,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孫權但無功而返,班師回朝之際,他"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由此可見,作為主將的張遼當時是率領七千人駐紮在合肥。曹操離開沒多久,孫權帶著十萬大軍攻打合肥,而張遼先是自帶八百精兵趁破曉時分闖進敵營左右衝殺重挫其銳氣,再是堅守城池十餘天,終於換來了孫權的撤軍。

兩年後,曹操見合肥確實防務艱難,於是"增遼兵,多留諸軍",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張遼所率領的兵馬應當是要遠遠超過七千。

說完張遼,我們看看五子良將之首稱號的另一強力競爭者張郃的情況,張郃本是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時投奔曹操,此後屢立戰功,頗受信任。

據史書記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漢中時,曾經"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本來,張郃是夏侯淵的副將,後者被黃忠所殺後,他便被推舉為了曹操西線戰場的元帥,號令西線兵馬。

張遼、張郃一個統領東線,一個主管西線,都屬於有勇有謀的帥才,但相比之下,筆者認為東線比西線壓力更小。

一方面,孫權的部隊精於水戰,在陸地上戰鬥力沒那麼高;另一方面,孫權主要採取守勢,主動進攻威脅魏國的次數不多。相比之下,西線的曹軍要防備來自蜀漢的一波又一波進攻,需要更多兵力作為支撐。

接下來我們看樂進,他身材不高大,卻有膽量、夠勇猛,因為在軍中的優異表現,曹操將其提拔為張遼的副將,與其一同鎮守東線。

因為一直是副將,樂進儘管戰功顯赫,但自己卻沒有掌握多少兵權,在這裡我們不過多討論。因投降關羽備受爭議的於禁算是五子良將中統御能力比較強的一個,據載,建安五年(200)曹操北伐袁紹,於禁因為自告奮勇擔任先鋒得到了曹操劃撥的兩千士兵。

隨著戰爭的深入,於禁還"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也就是和上文提到的樂進一起統帥五千兵馬。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建安二十四年(219),為了救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於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可見他在兵權最大時應當是手握三萬大軍。

最後一員大將是徐晃,他原本是楊奉部下,楊奉被曹操擊敗後,他也就加入了曹軍。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與西涼諸侯交戰,曾經"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故而當時其統兵數為四千。數年後關羽北伐,曾經率領五千步騎與徐晃交戰,從徐晃獲勝的結果看,當時他所轄部隊應該也在五千人左右。

總而言之,五子良將中統帥過上萬兵馬的應該只有張遼、張郃、於禁三人。其中,於禁是作為救兵被臨時增兵到三萬,而兩位張姓將領則均是作為一條戰線的主帥。景元四年(263),魏國派出了十八萬兵馬來滅亡蜀漢,而其平日部署在西線的士兵怎麼也有五六萬之眾。

在沒有其它確切數據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西線張郃應該是五子良將中兵權最大的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