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生於190年,卒於228年,享年39歲。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今為湖北宜城南),為三國時期蜀漢侍中馬良之弟。馬謖共有兄弟五人,並在五人中年齡最小,但五兄弟個個都才氣過人,被人們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原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國,曾相繼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之職。又憑藉著他過人的軍事天資和謀略深得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器重與喜愛,他們倆人時常一起討論軍事謀略,甚至時常從白天到黑夜,倆人忘乎所以。
而劉備對馬謖的評價與諸葛亮截然不同,在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對馬謖如此評價並且告誡諸葛亮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務交託於他,並且要對他多加考察。而諸葛亮卻不這麼認為,違背了劉備的話,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不顧眾人的反對,將馬謖任命為北伐魏國的先鋒,予其以大任,但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計劃,不聽旁人勸諫,一意孤行,導致了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馬謖因此也獲罪,被諸葛亮揮淚斬首,年僅39歲。
雖然馬謖為人言語浮誇超過其實,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才氣這是不可置否的,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馬謖就以其過人之才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使諸葛亮在南征孟獲中大獲全勝。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街亭,三國時著名的戰略要地。其山勢高聳,懸崖陡峭,最狹窄的地方僅容一輛車通過,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往今來,大大小小無數惡戰在此發生。
話說劉備去世之後,劉禪劉阿斗登基。因為先父臨死之前千囑咐,萬叮嚀,所以劉禪對諸葛亮尊敬有加,政治軍事,大小事務,都要請教諸葛亮。蜀國境內休養生息,不幾年後就國泰民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諸葛亮並沒有偏安一隅,心中常常迴響起劉備遺志。建安六年,諸葛亮厲兵秣馬,率蜀國大軍北上伐魏。一路之上,蜀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深的沿途百姓人心。於是每仗必勝,魏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魏明帝得知後寢食難安,後來手下有人說張郃熟讀兵法,可敵蜀軍。於是魏明帝派張郃率大軍前去抵抗。諸葛亮深知張郃用兵如神,非等閒之輩。於是派出得力戰將馬謖出戰。
誰知蜀軍久無敗仗讓馬謖十分輕敵,他認為區區張郃完全不必放在心上。王平曾在魏國效力,深知張郃之勇猛,於是勸馬謖萬萬不可輕敵,但馬謖完全沒放在心上,甚至還覺得王平過分多事,他斥責王平道: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我身經百戰,什麼場面沒有見過?需要你來教育我?
王平只得作罷。自古驕兵必敗。馬謖當然也是如此。張郃大軍壓境之後,斷掉蜀軍水路,馬謖被困,援軍無法趕到。後來自己率領幾人殺出一條血路逃出。不過,他還是沒有逃過軍法的處置。
馬謖沒有被斬
關於諸葛亮是否有斬馬謖的事情,很多人持有異議,當時馬謖戰敗回到大營之後就被人關押到了牢中然後押解回蜀中進行審判。關於揮淚斬馬謖的橋段最初開始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作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真實的諸葛亮和馬謖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在《向朗傳》中有關於這段歷史的描述,當時丞相長史是向朗,而馬謖跟向朗關係好。向朗知道馬謖沒有投案自首畏罪潛逃,被牽連免去官職,無所事事十餘年,一直到諸葛亮死候他的境遇才有好轉。還有就是馬謖死之前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讓他照顧好一家老小,而如果是諸葛亮斬的馬謖,馬謖完全有機會和諸葛亮當面說這一番話,這件事情從側面反映出馬謖是知道自己死前沒有機會和諸葛亮見面了,只能用書信託孤,他已經被押解回蜀中,在大軍班師回朝之前就會受到審判。
歷史上都知道馬謖死了,但是如何處死不知道,從《諸葛亮傳》和《王平傳》都寫出了這段歷史。馬謖傳中寫馬謖最後的結局是病死在獄中,所以他不會是死在諸葛亮手下。
綜合以上史料可以得出,馬謖雖然犯了大錯,但是諸葛亮愛才之心,不會親自動手,只是把他弄到了牢中,最後馬謖死在了那裡也不知道是不是會讓諸葛亮感到悲傷。馬謖死了之後,諸葛亮把馬謖的兒子視如己出,照顧他妻小,盡自己最後的義務來減少內心的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