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著名將領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著名將領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著名將領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三國時期。
就三國時期的武將來說,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由此,按照魏蜀吳三國來劃分來說,東吳顯然成為最大的贏家,共有陸遜、陸抗、呂蒙、周瑜這四位武將上榜。至於曹魏和蜀漢,反而各自只有兩位武將上榜,分別是關羽、張飛(蜀漢)和張遼、鄧艾(曹魏)。以下,就重點來說一說東吳上榜的四位武將。
一、周瑜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
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並在之後開始瓜分荊州之地。因此,對於周瑜來說,憑借赤壁之戰這一場戰役,就能夠躋身古代著名將領之列了。而周瑜雖然英年早逝,實際上還有一場比較經典的戰役,這就是南郡之戰。
南郡之戰,是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為奪取南郡與曹軍展開的戰役。此戰由建安十三年(208年)開始至建安十四年(209年)結束,戰鬥時間將近一年。交戰方聯盟軍以周瑜、劉備為主帥,參戰將領有程普、關羽、張飛、甘寧、凌統、呂蒙等。曹軍以曹仁為主帥,參戰將領有徐晃、滿寵、李通等。在相持一年之久後,孫權軍所殺傷甚眾。曹仁在損失慘重後便棄城退走。南郡遂為東吳所有。
二、呂蒙
在孫權執掌江東大權後,呂蒙逐漸受到重用,甚至可以說是成為孫權的心腹。在江夏之戰中,呂蒙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破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進佔荊州南部三郡,並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大敗東吳,而呂蒙則掩護孫權逃生。在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著名將領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東吳在荊州獲得郡縣,大部分都是呂蒙攻佔的。而荊州的佔據,不僅解除了江東的上游威脅,也擴大了東吳的疆域。在此基礎上,呂蒙在唐朝追封的古代著名將領六十四人擁有一席之地,自然是沒有爭議的事情了。
三、陸遜
對於周瑜和呂蒙來說,可以稱之為三國前期的著名將領。而就陸遜來說,則可以說是三國中期的著名將領。建安八年(203年),陸遜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夷陵之戰的勝利,不僅化解了東吳面對的危機,也意味著東吳對於荊州的佔據走向穩定。
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領武昌事。不過,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陸遜這位著名將領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對於陸遜來說,不僅是一位著名將領,還具有治國的才能。換而言之,在整個三國時期,陸遜和諸葛亮等人一樣,都是出將入相的頂級人才。
四、陸抗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將領,吳國丞相陸遜次子,長沙桓王孫策外孫。相對於他的父親陸遜,陸抗則可以稱之為三國後期的著名將領。陸抗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這位皇帝在位時,陸遜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陸抗成為東吳抵抗司馬氏的中流砥柱。
吳鳳凰元年(272年),陸遜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西陵之戰的勝利,直接推遲了東吳的滅亡時間。如果在西陵之戰中,西晉成功拿下此地的話,那麼東吳很可能不會等到280年就被消滅了。在西陵之戰後,陸遜被東吳拜為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終年49歲。作為東吳最後的著名將領,在陸抗去世後,吳國幾乎無人可用,尤其是在晉滅吳之戰中,東吳更是沒有姜維這樣的人物。因此,陸抗在東吳的地位,完全能夠和他的父親陸遜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