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袁紹和袁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袁紹與袁術,既是兄弟,又是死敵。對三國有興趣的友友,真該好好品味一下他們的這個關係。都說血濃於水,但骨子裡的尊卑理念以及對名利的貪慾,難道會遠遠大於兄弟親情嗎?如果是信仰不同,兄弟反目,尚可理解,但為了利益兄弟相殘,就是個大問題了。袁氏兄弟的問題是個例還是人的本性?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袁氏兄弟的齷齪是由根子上產生的,是兄弟,但關係冷如冰
《三國誌》: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汝陽袁氏世家,其高祖父袁安,為漢司徒,位列三公。自袁安之下,四世之中都有子孫位列三公。
據《華嶠漢書》記載:袁安,字邵公,好學有威重。漢明帝時出任楚郡太守,審理楚王劉英謀逆一案,牽涉四百餘家,都得到公正處理,因此成為名臣。漢章帝時,袁安陞遷為司徒,位列三公。
袁安生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袁京之弟袁敞,官至司空(三公)。袁京之子袁湯,官至太尉(三公)。袁湯四子,長子袁平,次子袁成,左中郎將,都早卒。三子袁逄、四子袁隗,都位列三公。《魏書》記載:紹即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出後成為子。按照《魏書》的說法,袁紹是袁湯三子袁逄的庶子,袁術同父異母的兄長。後來出繼給袁湯次子袁成為養子。《三國誌》: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這裡說袁術是司空袁逄之子,是袁紹的從弟。袁紹已經過繼給伯父袁成為養子,從宗族關係來看,稱袁術為袁紹的從弟也沒啥毛病。漢獻帝劉協建安年間,拜袁紹為太尉,拒不接受,後改拜大將軍,也位列三公。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乾脆自己做了皇帝,儘管僅僅兩年多,稱帝失敗,但也算過了一把皇帝癮。這麼看,袁氏兄弟是同父異母的關係,但從一些史料來看,情況似乎複雜一些。
王粲《英雄記》記載: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袁紹出生後他的父親就死了,二公指的是司空袁逄、太尉袁隗二人,他們對袁紹非常喜歡。這就是說,袁紹並非袁逄之子,而是袁成的親生兒子,否則無法解釋「袁紹出身其父死亡」。因為袁逄一直活得好好的,袁紹出生,袁逄並沒有立馬死亡,說明袁逄不是袁紹的生父。也就是說袁紹與袁術不是同父異母的關係。
如果把袁紹其父病死,看作是袁紹的養父袁成之死,也勉強說得過去。因為從宗族上說,養父就是其父,生父也就不是其父親了。這就演繹出了袁紹是其養父袁成與袁逄的小妾或者婢女所生,袁成死後,袁紹就被順水推舟,過繼給袁成,其實就是認祖歸宗。
按理說,袁湯的長子袁平早亡,後繼無人,也需要過繼養子繼承香火。但袁紹沒有過繼給袁平,而是過繼給了袁成,這裡就有貓膩。
不過,袁平沒有官職,沒啥好繼承的。袁成畢竟做過官,曾為左中郎將,還有點退休待遇,可以繼承一下。再看一下袁氏兄弟奔母喪、父喪的情況,就感覺更複雜。英雄記曰:(紹)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頤廬六年。《英雄記》又說,袁紹得到二公喜愛,很年輕就被舉薦為郎,二十歲就出任濮陽縣長,有為官清廉的名聲。由於母喪,袁紹辭官服喪。這個其母,也很複雜。一是生母、二是嫡母、三是養母。袁紹其母,出身卑賤,這裡的母喪,不可能是其生母,只能是嫡母或者養母。就算其養父沒有正室,袁紹生母上位為袁成的正室,袁紹生母也就是養母。否則,就算是生母,地位太卑賤,袁紹不必辭官守喪。
據《皇甫謐逸士傳》記載:及袁紹與弟術喪母,歸葬汝南,俊與公會之,會者三萬人。公於外密語俊曰:"天下將亂,為亂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濟天下,為百姓請命,不先誅此二子,亂今作矣。"俊曰:"如卿之言,濟天下者,捨卿復誰?"相對而笑。
袁紹與袁術喪母,哥倆一起守喪,歸葬汝南。曹操與好友王俊曾經參加了這場三萬人弔唁的葬禮。從時間推論,應該指得是袁紹奔母喪這一次。袁紹的生母或養母去世,袁術是不必守喪的。哥倆一起守喪,必定是袁紹、袁術的嫡母去世。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袁紹與袁術不是同父的話,袁術之母,也就不該是袁紹的嫡母。醜事不出門,袁家心知肚明,袁術之母至多是袁紹名義上的嫡母。繞來繞去,豹眼自己也被繞糊塗了。總之,不管袁紹、袁術是不是同父異母,但血緣關係很近,這是沒有疑問的。不是親兄弟,但血緣關係不會差得很遠。
但從後期哥倆一直齷齪不斷來看,二人在宗族中彼此之間並不和諧。他們並沒有繼承權之爭,最多是宗族尊卑理念的問題。
其原因有二:第一,汝南袁氏是豪門世族,宗族等級觀念嚴重,子以母貴,袁紹之母地位卑賤,因而得不到袁術的尊重。就算袁紹比袁術大幾天出身,在袁術心中,絲毫沒有看作是大哥的理念。第二,袁紹出身卑微,但得到袁逄、袁隗二公的喜愛,也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自然引起了袁術的嫉恨。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袁紹外貌英俊而威嚴,而且能夠降低自己尊重士人,許多士人願意歸附他,曹操也與袁紹多有交往。(術)以俠氣聞。而袁術則以豪俠仗義而聞名,對士人結交較少,與豪傑俠士交往為多。哥倆套路不同,史料中看不出袁紹與袁術在出仕前有多少恩怨情仇,但也沒有多少密切的交往。年齡相當,又都是一時的梟雄,理該非常投機,關係融洽才是。但哥倆各忙各的,從小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小時候玩不到一起去,長大了就很難合拍,一般不會合作。哥倆不一起玩,而是找鄰居的孩子玩,這本也是很正常的關係,但在漢末混亂時期,特別是像袁氏兄弟都有想法的人,不能背靠背,一致對外,就顯得這個關係冷若冰霜。
對於袁氏兄弟的關係,裴松之在給《三國誌·董二袁劉傳》作注時,對王粲的《英雄記》也提出了異議:臣松之案:魏書雲"紹,逢之庶子,出後伯父成"。如此記所言,則似實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禮無其文,況於所後而可以行之!二書未詳孰是。
裴松之也認為陳壽與王粲所作,沒有交代清楚袁氏兄弟的血親關係。
政治上的需要,使袁氏兄弟相互依賴,彼此暫時相安無事
三國誌:(術)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後為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二十歲出任濮陽縣長,幹得很不錯,遇到母喪就辭官回家。但接下來又追行父喪,應該是袁逄去世了,不會是說養父袁成去世。
袁紹繼續守父喪,守孝結束後,袁紹就隱居洛陽不再出仕,不妄通賓客,不是海內名士,不得相見。表面來看,袁紹是想做一個淡泊名利的逸士,暗地裡卻在醞釀大的陰謀。而袁術也因為家族的勢力,很早就被舉薦為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父母守孝結束,繼續出仕做官,後為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名義上是在隱居,但每年都有幾次與私入洛陽的黨錮士人一起商討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袁紹與許攸、曹操等人也結成反對宦官的聯盟,積極謀劃剷除宦官的行動。
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地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究竟想幹什麼?」
袁紹叔父、太尉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啊!」但袁紹依然不為所動。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軍起義爆發,漢靈帝被迫取消黨錮,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將軍何進的辟召,以大將軍掾為侍御史。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任命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由宦官、上軍校尉蹇碩統領,以控制大將軍何進的權力。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逝,少帝劉辯繼位,何太后聽政,太尉袁隗與大將軍何進一同輔政,同錄尚書事。何進出身卑微,自知德望不足,就極力拉攏袁紹、袁術兄弟,借助袁氏宗族的威望以掌控朝政。太尉袁隗為了袁氏宗族的利益,自然是樂見其成。
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袁紹,卻給何進出了個餿主意,讓董卓帶兵進京,借助其勢力剷除宦官。曹操等人極力反對,但何進居然答應了。
還沒等何進準備好,宦官們就對何進下手了。何進被殺,袁術領兵與何進部將吳匡一起入宮,攻打宮城。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等人,指揮士兵誅殺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二千餘人,有些不長鬍鬚的人也被當做宦官殺掉了。
在這個期間,袁氏兄弟儘管不很和諧,但都在一個屋簷下替皇帝做事。而且袁紹憑借自己的能力,在朝廷中的威望要高於袁術,袁術很可能心中不爽,但不好發作。
畢竟朝堂再亂並不是袁氏家的一畝三分地,哥倆也就不至於鬧翻。而且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還結成了政治聯盟,算是在一個戰壕裡戰鬥,彼此也就相安無事。
野心膨脹,最終政治聯盟解體,致使相互攻伐
三國誌: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卓曰:"劉氏種不足復遺。"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一]紹既出,遂亡奔冀州。
董卓進京之後,想要廢掉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董卓欲拉攏袁紹,徵詢他的意見。當時,袁隗為太傅,袁紹假裝同意,但推辭說:「這等大事應該與太傅商議。」董卓說:「劉氏一脈,只有劉協還可以。他如果不行的話,劉室也就沒有人了。」袁紹一聽就憤怒了,說:「天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你董公一人嗎?」說完,袁紹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袁紹不敢久留洛陽,逃亡冀州。三國誌·袁術傳: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董卓也想拉攏袁術,就以袁術為後將軍。但袁術也怕董卓加害,不久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曹操等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袁術以後將軍起兵數萬,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盟。
但討伐董卓的聯盟很快就因利益不同、糧草用盡而解體,討伐失敗。但最悲催的是,董卓因為袁紹、袁術等的反叛,下令將太傅袁隗及在洛陽的袁氏宗族全部殺死。
此時,天下豪傑都紛紛打出替袁氏宗族報仇的旗號,歸順袁紹、袁術。但袁氏兄弟不是同仇敵愾,尋找董卓報仇,卻跟其他諸侯一樣,開始了相互攻伐的爭鬥,而且成了水火不容的死敵。
首先,在戰略上袁氏兄弟出現了分歧。袁紹想擁立幽州牧劉虞為新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專門寫信給袁術商量。但袁術看到漢室衰敗,就想自己稱帝,於是假托公義拒絕了袁紹。袁紹不死心,再次勸說,袁術依然不為所動。哥倆在未來發展戰略上難以取得一致,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其次,其他諸侯還沒咋滴,哥倆就直接先幹起來了。初平二年(191年),袁術佔據了南陽,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之際,袁紹藉機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大怒,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救援陽城,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遷怒於袁紹。袁紹面臨袁術與公孫瓚的夾擊,尋求曹操援救。袁紹、曹操聯手將袁術擊敗,將其趕到了淮南地區。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不顧眾人的反對,在壽春稱帝。袁紹忙於經營冀州,也就顧不上袁術這檔子事了。但僅僅兩年多的時間,袁術在曹操、呂布、孫堅之子孫策三方勢力的夾擊下,眾叛親離,稱帝失敗。這時候,袁紹已經取得了冀、青、並、幽四州,一統河北,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勢力。稱帝失敗的袁術,就想投奔北方的袁紹,但被曹操截胡。袁術在途徑徐州投奔袁紹的途中,被曹操派遣的劉備與朱靈擊敗,只得退回淮南,不久病死,徒留下了千古笑柄。
此時,在袁紹的戰略默契協作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除掉呂布、擊敗袁術,勢力不斷壯大,成為袁紹在北方唯一的對手。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南下進攻許都,在官渡之戰中,又被曹操擊潰。逃回冀州以後,一蹶不振,在鬱悶中死去。之後,曹操攻破了鄴城,斬殺掉袁譚三兄弟。
袁氏兄弟的爭霸之路,到此徹底結束,權傾天下的汝南袁氏,也就此徹底退出三國時期的歷史舞台。試想一下,如果袁氏兄弟聯手做掉了曹操,哥倆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勢力,歷史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兄弟不能相容,豈能容納天下?
袁氏兄弟沒有走得更遠,的確令人唏噓不已,值得後人深思。子曰:「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在漢末三國殘酷的諸侯爭霸過程中,袁氏兄弟不能緊密聯手,一致對外,這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據《三國誌·賈詡傳》記載: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
建安四年(199年)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準備抗擊袁紹。袁紹企圖聯合穰城張繡、荊州劉表對曹操進行夾擊。他派遣使者到穰城聯絡張繡,還特意給其謀士參謀賈詡捎信問好。
張繡打算應允,還沒有開口說話,賈詡在一旁先說話了:「請你回去轉告袁本初,就說兄弟都不能相容,怎麼容得下天下的國士呢?」
使者怏怏而歸,不久,張繡在賈詡的勸說下投靠了曹操,並參加了對袁紹的官渡之戰。袁紹派人到劉表處求援,劉表假裝答應,但卻按兵不動。後南三郡反叛,劉表平叛被拖住了後腿。即便沒有南三郡的叛亂,劉表也未必真出手協助袁紹。賈詡不愧為「天下第一毒士」,一開口就很毒辣,但賈詡說的沒有錯。荀彧、郭嘉都先後投奔過袁紹,但認為袁紹境界不行又先後離棄。儘管荀彧最後被迫自殺,那是信仰的不同,也算是死得其所。
但袁紹的謀士參謀沮授、田豐等人卻不明白賈詡所說的道理,最終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一個連兄弟情義都不顧的人,眼裡只有暫時的利益。他無論對你多麼尊重、客氣,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旦不需要時就毫無情義可言。
袁氏兄弟雖然不是一母所生,就算不是同父,但都流淌著袁氏宗族的血液。整個漢末三國,最令人痛恨的就是袁氏兄弟自相殘殺,最最遺憾的也是袁氏兄弟不能一致對外。袁紹寧可採取和親的政策與北方遊牧民族部落首領結成兄弟,也不與自己的同種同宗兄弟聯合,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袁氏兄弟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怨不得別人,是人的本性還是袁氏宗族的本性,就值得思考了。後世的爭霸者就聰明多了。一統三國的司馬氏,儘管建立晉朝不久後就開始窩裡鬥,讓中華民族再次進入更為嚴重的分裂狀態,但起碼是在得到天下之後;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被後世詬病很多,但起碼是在唐朝建立之後;都懷疑趙光義毒死了宋太祖趙匡胤,但起碼是在擁戴趙匡胤黃袍加身、取得天下之後。回過頭來看,袁氏兄弟還沒有站穩腳跟,更別說得到天下,就開始自相殘殺。更好笑的是,袁紹居然聯繫曹操一起攻打袁術。
等曹操聯合呂布、孫策消滅了袁術之後,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袁紹了。官渡一戰,徹底擊垮袁紹,奠定了三國老大的基礎。
而且袁氏兄弟的情況,還不類似於諸葛氏兄弟。諸葛氏兄弟為了生存和人生的信仰,各為其主,相互纏鬥還情有可原。
但袁氏兄弟本身就是具備爭霸勢力的諸侯,自己做老闆,自己可以做主。就算不能報團取暖,起碼也得相安無事才好。
袁氏兄弟之爭,讓悲憤地喊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曹植,情何以堪?作為爭霸天下的諸侯,下手狠一點並不為過,但先從自己兄弟下手,就有問題了。因此,豹眼認為,袁紹與袁術究竟是不是同父異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瞭解袁氏兄弟的恩恩怨怨及其結局,對後世是最直接的警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