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魯肅是個怎樣的人?別被影視劇誤導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正史中魯肅是個怎樣的人?別被影視劇誤導了

提起魯肅,很多人會想起演義中的老實人,其實正史中,魯肅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謀略家。今天就從魯肅生平經歷談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魯肅出生在一個大地主家庭,人又樂善好施,天下大亂之時,經常出錢出地賑濟附近鄉民,頗得人心。魯肅曾捐助周瑜大批軍糧,所以與周瑜結下深厚友誼,之後周瑜將魯肅引薦給孫權,這一引薦引出了著名的策論「榻上論」,甚至不輸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三國誌·吳書·魯肅傳》原文記載:權即見肅,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是建安五年,比諸葛亮建安十二年的「隆中對」還早了七年,那為何「隆中對」廣為流傳,而「榻上論」反而很少有人提及?因為當時北方尚有袁紹、袁術三子、三郡烏丸、張魯等殘存的割據勢力,事態局勢發展不是很明朗,尤其是袁紹,無論兵力、地盤都比曹操勢大,因此魯肅「榻上對」只提到鼎足江東;而諸葛亮「隆中對」時,天下局勢已經初定,且符合後來歷史發展進程,所以後世才如此推崇「隆中對」。而且兩人的策論中,都提到將荊州作為戰略要點,繼而展開北伐,觀點如此一致,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曹操大軍南下佔據荊州進而吞吳時,東吳大臣都勸孫權降曹,唯獨魯肅勸說孫權聯劉抗曹,這與諸葛亮「外結好孫權」(「隆中對」原文)的戰略不謀而合。待魯肅代替周瑜領軍,與關羽隔界相望,數次發生邊界衝突,都被魯肅好言安撫,因為他深知荊州作為戰略要地,一定要納入東吳版圖,蜀吳之間應當互為援助,減少衝突以圖共同對抗北方曹操,所以一直想採取和平手段逐步收回荊州。這樣一來,行事手段雖顯得有些文弱,但也由此可見魯肅政治智慧絕不弱於諸葛亮。

《三國誌·吳書·魯肅傳》原文記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著,卿家軍敗原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由此可以看出,單刀赴會並非像演義中所說那樣,而是雙方都是如此,更可佩的是魯肅區區文人,面對當世虎將並無絲毫膽怯,責問關羽話語有理有據,何來軟弱一說?

孫權登基時想起與魯肅的「榻上論」,所以對群臣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魯肅的「榻上論」,體現了他對天下大勢的精準判斷力,在與荊州關羽對峙時期,肯定了他卓絕的政治智慧,只是由於影視形象塑造沒有完全表現,導致魯肅成為三國最被低估的重要謀士參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