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樣一件事。劉備因為被仇恨沖昏了頭腦,同時又為了奪回荊州,在公元221這一年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卻在其間犯了兵家大忌,連營七百里深入東吳境內,結果被東吳陸遜用火攻大敗,劉備狼狽逃回了白帝城。此後,劉備就一直待在白帝直至病逝。那麼,問題來了,劉備逃回去後,為什麼一直不回成都而是選擇留在處於吳蜀邊境的白帝城呢?大家怎麼看?先思考一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早在劉備宣佈伐吳時,蜀漢朝堂就有很多大臣表示反對,勸諫劉備不要伐吳。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的反對劉備伐吳的蜀漢重臣就有趙雲、秦宓、黃權等多人。趙雲向劉備勸道「曹丕篡位,曹魏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現在我們討伐曹魏,一定能獲得中原人士的廣泛支持,等我們滅了曹魏後,東吳就唾手可得了」。黃權當時勸道「吳人勇猛善戰,我們的水軍又是順流而下,進攻容易、撤退困難,我請求陛下在後方坐鎮,讓我帶兵與敵人交鋒」。善於論天的秦宓向劉備述說伐吳在天時上不利……
這些忠言劉備都沒有聽從,劉備派遣趙雲總督江州負責後衛,讓黃權駐守江北防範曹魏,把秦宓送入了監獄,自己則率軍親征。結果劉備大敗而歸,《三國誌·吳書·吳主傳》中更是記載劉備「僅以身免」,劉備自然無顏回到成都面見群臣們。黃權歸路被吳軍截斷而被迫降魏後,劉備就說過「黃權沒有辜負我,是我害了黃權」。
關於諸葛亮有沒有反對劉備伐吳,小編在另一篇文章中有所細述。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沒有帶上諸葛亮?真的是因為諸葛亮反對伐吳嗎?
亡羊補牢——防止東吳繼續進犯蜀漢國土
劉備伐吳失利,已經給蜀漢造成了莫大的損失,自己也已經十分懊悔。如果因為這次失敗而讓東吳軍隊又趁虛而入了,那麼劉備還情何以堪?《三國誌》中就記載,東吳派遣將軍李異、劉阿等一直追著蜀漢敗軍到南山,後來因為要防範曹魏才撤軍。劉備這邊兵敗如山倒,當然不知道吳軍會追到哪裡,如果此時劉備為了自身安危逃回成都而對前線不管不問,那麼蜀國邊境地區怎麼辦,等待劉備的會是和曹操丟失荊州這樣差不多的結果(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在南郡短暫休整後,留下曹仁駐守,自己則逃回許昌。不久後,荊州大部被孫劉聯軍攻取)。
在古代戰爭中,如果爆發的不是圍殲戰,失敗的一方總會有大量的散兵潰兵,此時失敗的一方一般都會到後方收集殘兵,恢復點實力。《三國誌》中就記載,劉備被擊敗後,一邊撤退一邊「收合離散兵」。劉備敗歸後,選擇待在吳蜀邊境,一開始多少有點接應從夷陵戰場上陸陸續續逃回的潰兵的目的,至於後來還選擇留在白帝城,最後一點可以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在遭受慘敗後暫留某地等待潰軍一直是他的「傳統」。劉備在創業初期,因為缺少基業,常常打不過別人,一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經常遇到士卒離散甚至兄弟失散的情況,而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通常都會暫時留在某地等待他的手下們回歸。例如,劉備在下邳和小沛兩次被呂布擊敗後,多次到當地聚集散兵;劉備被曹操擊敗而投奔袁紹時,曾在平原縣等待了一個多月,慢慢收集了很多從徐州前線逃回的潰兵。
打擊過重——心力俱瘁,後又病重,不再有心思進行長途跋涉
先談一下前三個原因。劉備沒有顏面回成都,時間是淡忘劑,在白帝城避一下後還是要回到國都;收拾敗兵殘卒,一兩個月也差不多了;防範東吳趁虛而入,東吳撤軍了,劉備也沒有必要再親自駐守白帝城。那麼劉備為什麼要長達大半年地留在白帝城直至去世呢?這就要說到最後一個原因了。劉備自恃軍事經驗豐富,懷著滿腔怒火進攻東吳,一路勢如破竹抵達夷陵,卻不想被年輕小輩陸遜用火攻打敗,致使自己辛苦建立的蜀漢元氣大傷,可想而知,劉備遭受的打擊有多大。再加上劉備已經六十多的高齡了,難以承受這種打擊,心力俱瘁,壓根就沒有心思再奔波輾轉。不久後又因為懊惱而染上重病,劉備自知自己的時日也不多了,也沒有必要再回成都了。
可以說,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選擇留在白帝城,前前後後是出於很多目的的。然而,劉備如果能夠早一點就擱置私人恩怨,聽從那些逆耳的忠言,就不會有後來這麼多事了,劉備也不會這麼早就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