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誤導,大部分人總以為劉備是一個愛哭鬼,而且還特愛虛名,假仁假義。其實,真實的劉備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三國時期的劉備本來是一個「梟雄」,雄才大略不輸於曹操的人物。縱觀劉備大起大落的一生,做過的正確決斷還是遠甚於錯誤選擇。否則,劉備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帝王。除了提防敵人,劉備還得防備被自己人的錯誤建議坑害。即便是大名鼎鼎的龐統,也曾出過餿主意。
在聯合孫權成功收穫荊州5郡後,劉備開始犯愁如何攻略益州。正在無計可施之時,天上掉餡餅。劉璋為了抵禦張魯,派出法正為使者,邀請劉備入益州,幫忙對付張魯。《三國誌先主傳》記載:「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一般人都認為,劉璋愚蠢,沒有識破劉備野心,因而親自迎接劉備。
而號稱為「鳳雛」的龐統卻也犯了這種低級認知錯誤,令人意外。《三國誌先主傳》記載:「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而《三國誌龐統傳》中記載:「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這兩個記載都明白無誤的表明,急於立功的龐統,希望擺一個鴻門宴,直接兵不血刃的拿下益州。可是,劉備似乎因為擔心自己名聲受損,所以不願意聽從龐統的建議。對於這個事情,有兩種記載。《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而在《三國誌龐統傳》中記載為:「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這兩種記錄結論不同,但是本意一致,只是《先主傳》記載的更加委婉罷了。
不過,這裡確實給那些認為劉備沽名釣譽的人留下了口實。劉備似乎就是因為自己背著仁義的名聲,因此不願意幹這種事情。不過,這僅僅是表象罷了。劉備作為一代梟雄,怎麼可能就因為背負仁義之名,就錯過圖謀霸業的機會。之所以這麼說,不過是因為不划算罷了。
要判斷劉備的做法到底對還是不對,其實很好檢驗,看看劉備的策略帶來的效果就知道了。《三國誌先主傳》記載:「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由此可見,劉備雖然沒有趁此機會除掉劉璋,但卻收穫了兩大好處。一個是被劉璋推薦為司隸校尉,另一個則是得到了劉璋2萬人馬和物資的資助。
在亂世中,官職可能沒那麼重要,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2萬兵馬和錢糧,則是實實在在的資本。劉備沒有趁機殺掉劉璋,仍然保持著仁義的美名,而且實力大增,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劉備的決策給劉備集團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既然如此,就不能非常武斷的說劉備的決策錯誤。
再來看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聽從龐統建議的後果。龐統只看到劉備有機會誅殺劉璋,卻沒看到其中蘊藏的極大危機。首先,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就遭到了手下絕大多數人的反對,這表明劉璋勢力還是有很多人不服劉備的。《三國誌劉璋傳》記載:「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
劉璋會見劉備,並非孤身前往,而是「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僅僅一萬兵馬,如何能保證誅殺劉璋後就能得到蜀地人員的擁護,如何保證不被這三萬人馬擊敗。這當然是不可能得到保證的,可以說風險巨大。稍有不慎,不僅名聲受損,連自己都將陷入險地。
因此,劉備沒有採納龐統的建議其實沒什麼不妥之處。作為一代梟雄,長期遊走於危險邊緣,劉備的目光更加敏銳。而且,事實也證明劉備的判斷沒有問題。可惜的是,後人因為龐統的意外死亡而遷怒於劉備此時過於謹慎,批評劉備假仁假義,實屬極大的冤枉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