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周瑜的故事,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看過名著《三國演義》的人們,大都對周瑜這個話題人物褒貶不一。儘管他雄姿英發,年少有為,但依然免不了文人相輕現象。他心胸狹隘,因此才落得吐血而亡的下場。
然而,《三國演義》並不是史記,只是羅貫中根據《三國誌》改編的一部小說,其中夾雜著作者嚴重親漢的思想。什麼「既生瑜,何生亮」的瑜亮情結,或者是心胸狹隘的狡詐小人,其實這些負面評價都有悖於正史。
那麼正史上的周瑜是什麼樣的呢?
一、雄姿英發,才思敏捷
《江表傳》:年少有美才。
周瑜,字公瑾。他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從魏晉開始流行的審美之風,周瑜的相貌自然符合中國人審美觀。當代社會,注重顏值,僅從外表看,周瑜受人喜愛並不稀奇。
周瑜不僅長得美,還有才。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才華橫溢,這樣的他更是不可多求。
當時有「曲誤周郎」的美談,據《三國誌》記載,周瑜年少熟通音律即使在盛宴中酒酣之後,演奏助興的伶人只要出現一點差錯,他都能察覺到並回頭看那個出錯者。因此很多貌美的女藝人,時常故意彈錯曲子,只為博他一眼相顧。
魏晉之後,「曲有誤,周郎顧」常作為典故被眾多文人引用,大歷才子李端有《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首詩就是化用典故,把女子故意彈錯曲子,欲得周郎相顧的情景。為什麼這些女子都爭相博他一眼呢?還不是他長得帥氣,又有才華,而且地位還高!
二、文韜武略,忠君愛民
周瑜作為東吳的大都督,曾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上火燒魏軍,使曹操敗北而逃,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在這之前還輔佐孫策平定江東,後來又在南郡打敗曹仁。由此可見,周瑜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以至於宋徽宗時,追尊他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更值得稱讚的是,周瑜不僅軍事才能突出,就是政治才能也十分卓越。孫策在世時常說:
「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更有言之,「吾得卿,諧也」。周瑜21歲便開始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幾年間立下了汗馬功勞。五年後,孫策遇刺身亡,19歲的孫權繼位。面對年輕的新君,周瑜並不居功自傲,對待他比之其他臣子更加恭敬。
此後十年,他一直忠於孫權,竭盡全力為吳國開疆拓土,履行了一位忠臣應盡的職責,直至36歲英年早逝。孫權常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更稱讚他有「王佐之資」。
要說周瑜的謀略,不要說當時的眾多武將,就是一些知名的文臣謀士參謀都望塵莫及。赤壁之戰後,他力主進攻益州,可惜天妒英才,他還未開始就病倒了。假如他沒有英年早逝,那益州很可能就不會被劉備所佔,歷史上是否會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也就很難說了。不過,歷史向來沒有「假如」。
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東吳第一儒將風采,連宋代大文豪蘇軾都對他艷羨不已,怎能不讓我們這些後世為之景仰呢。
三、雅量高致,品行高潔
《三國演義》裡,把周瑜塑造成一個氣量狹隘的小人,一直誤導了後世。
事實上,周瑜為人寬宏大量,有君子之風,但唯獨程普與他不合。程普自恃年長又是將軍,經常凌辱周瑜。每次公瑾都自降身份,不與他一般見識。幾番較量之後,程普對他心服口服,還對別人說: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後來,我們就常用「飲醇自醉」來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令人敬服。
當時,曹操聽說周瑜年少有美才,想拉攏據為己用,於是密下揚州派九江蔣干當說客,勸服周瑜。蔣干有美好的儀表,以辯才著稱,是長江淮河一代少有的人才。他到了東吳,周瑜以禮相待,最終用高尚的品格感染了蔣干,他回去後跟曹操說:
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就是劉備也對周瑜給予了很高的讚賞,曾說: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當然周瑜品行高潔,也與他自幼出身名門,從小深受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有關,在其進入社會以後,更是憑借良好的教養倍受各方稱讚。
對於我們而言,儘管有些人深受《三國演義》蒙蔽,對周瑜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印象,但依然不減人們喜愛他的儒將之風,君子之才,臣子之心。
隨著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名垂千古,周瑜身上的光輝越來越耀眼,更為後世所留念。我相信,周瑜的英雄形象會歷久而彌新,永遠充滿著激勵後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