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劉備第一軍事智囊?諸葛亮,龐統還是法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誰是劉備第一軍事智囊?諸葛亮,龐統還是法正

誰是劉備第一軍事智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諸葛亮、龐統、法正

說到劉備的軍事智囊,大多數人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因在《三國演義》中,他幾乎被神化,自然無人與之相提並論。特別是所有將領出征口袋裡都裝著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但很與史實相關的安排卻又不太符合情理。而且在劉備在益州站穩之後,劉備的封賞,法正卻能後來居上呢?

要知道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來,一篇《隆中對》展開了君臣二人親密合作的序幕,劉備曾說請到了諸葛亮如同魚兒得到了水,這種評價是非常有高度的。繼而有了赤壁之戰,讓劉備在荊州站穩了腳跟,諸葛亮屬於與劉備一起創業之人。

而龐統和法正都是空降兵之類的人。

2

龐統如一顆流星,很快隕落

在諸葛亮的推薦之下,號稱鳳雛的龐統跟隨了劉備。劉備入蜀征戰,隨行所帶軍師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僅僅讓諸葛亮「留鎮荊州」。這不太符合情理,當時劉備與孫權基本上還處於蜜月之中,理論上不會發生大的衝突。再則,在耒陽龐統已經顯示了他的才幹,即使留龐統在荊州,關羽也不會與之起衝突。

另一個情況就是,劉備伐吳時,雖然諸葛亮也在反對,為什麼劉備沒有聽取諸葛亮的意見,或者把諸葛亮一起帶上呢?要知道,劉備並非不會用人之輩。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劉備並不看好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所以在諸葛亮與龐統二人之間選擇時,首選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可惜的是,這位被喻作鳳雛的謀士參謀,竟在圍攻雒縣時遭流箭射殺。

龐統死的時候才三十六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還沒來得及充分展現才華即隕落了。史料單薄,不足以支撐證明他的軍事能力強於謊。然而,龐統之後,真正的軍事智囊隨之登場。此人就是從劉璋陣營裡投靠而來的法正。

3

法正後來居上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原本一直在劉璋手下任職,但劉璋沒有一雙慧眼無法識別這顆明珠,故法正鬱鬱不得志。 法正也琢磨著改變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現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終於結識了自己的伯樂劉備,而劉備也一眼看中了法正的才能。如同乾柴烈火,當時法正在出使荊州時,在雙方交流過程中,被劉備畫的餅所吸引,這就是自己要找的明主!心中稍作盤算之後,便和同事張松即暗地裡合計,打算共同投奔劉備,把劉備引進成都換掉劉璋。

於是,張松力勸劉璋迎劉備入川相助,以便於北伐張魯、抗禦曹操。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法正再次來到荊州,直接邀請劉備奪取益州,佔據天府之國,憑借其富庶和險阻成就自己匡扶漢室的大業。

不得不佩服法正的眼力。但若要成為高級謀士參謀,不光善於識人,更應精於謀事。而法正恰好有這樣的能力。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璋面對劉備的猛烈進攻的時候,益州從事鄭度向曾獻上「堅壁清野」之計,不與劉備正面作戰,就可以直接耗死劉備,過不了一百天就可讓劉備自動退兵。

其實這一招非常狠毒和管用。當年曹操想攻擊徐州,謀士參謀荀彧認為對方如何堅壁清野,進攻不能陷城,反讓自己進退兩難,不宜發兵。曹操隨即明白這個意思,就沒有出兵。

有了前車之鑒,劉備也是精通軍事之人,自然對孤軍深入也十分憂慮。然而法正卻斷定劉璋最終不會採納,因為他太瞭解劉璋了。果然不出所料,劉璋不願以擾民的方式來躲避劉備大軍,不但沒有依計照辦,反而還把鄭度罷了官。

法正的心理戰運用得非常牛逼。當時,劉備與劉璋正兩軍相持,法正給劉璋一封信,說雒城雖有萬人軍隊,卻是被擊潰的將士,士氣正低;而劉備軍隊士氣正旺,而且糧食儲備充足,而主公您被困,日後補給將日益困難;且有張飛的數萬大軍也來了,東吳也在援助助劉備;……反正真真假假一時間誰也分不清真假,要說明的意思就是行勢對劉璋不利,抵抗是沒有用的,然後筆鋒一轉,來一招軟的,大意是劉備本就是你同宗兄弟,他來蜀地是助你,而不是害你,這一硬一軟馬上就奏效了。

劉璋後來出城投降,如同多年以後,譙周給劉禪的一番分析,最後降了鄧艾,這封信對劉璋的投降起了重要的臨門一腳的作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率軍包圍成都,蜀郡的太守許靖本想獻出城直接投降,沒想到事先走漏了風聲。不過,劉璋仁慈便放了他一馬。

但是劉備因為一件事鄙視許靖,沒打算重用。

法正則勸諫劉備,但主公剛剛開創大業,像許靖這樣的人被任用,會被人當作主公不重用人才,完全可傚法戰國燕昭王重用郭隗的先例,劉備於是改變了原來的態度,開始厚待了許靖。

4

劉備漢中大捷的確歸功於法正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一舉使張魯投降,卻沒有所謂的得隴望蜀,留下夏侯淵、張郃屯兵駐守,自己率軍匆匆返回洛陽。

法正敏銳的分析認為曹營必定是內部出現緊急情況,正是討伐的大好時機,此舉取漢中的機率很大。

而且給劉備分析了為何此時取漢中,他的理由有三:

上則可積蓄力量,伺機推翻曹魏、匡扶漢室;

中則可蠶食雍州、涼州,以開拓疆土;

下則可固守要害,與曹魏持久抗衡。

千萬別小看法正的這一策略,此策對蜀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當時劉備雖然佔據益州,但是孫、劉之間蜜月期已經過去,雙方摩擦已日益加劇;如果漢中被曹操佔據,劉備所在的益州就沒有效屏障。這將導致劉備集團很容易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都難以自保,又如何北伐中原、匡扶漢室?法正這一計謀,劉備一看,可以啊,隨即採納,就率諸將向漢中進發。

這一次,隨劉備同行的軍事智囊仍然不是諸葛亮,換成了法正,諸葛亮則留在後方調度糧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軍在定軍山等地紮下營盤。劉備採用了法正聲東擊西之計,派一萬兵馬在夜裡襲擊張郃,火燒魏營,迫使夏侯淵分兵回救。

當夏侯淵前來助陣時,劉備採用漢正的計謀,命黃忠居高臨下擂鼓突襲,大破曹軍,黃忠一刀斬殺掉夏侯淵,京劇裡《定軍山》就是取的這一段歷史情節。同時是劉備陣營最為經典、輝煌的戰役之一,之前都是被追著跑。曹操得知領兵趕至,看到劉備一下子怎麼變得這麼生猛,得知劉備執行戰鬥整個過程後,認為劉備不具備這樣的才能,他怎麼能打得出這麼漂亮的仗,一定是背後有高人給他出主意。

當年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構想,重點就是以益州為重點,而法正真正的這一系列計謀將之化作現實。

劉備搞定益州後,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和揚武將軍,賜予法正的級別與關羽、張飛同等,比諸葛亮可能還高一些。雖然法正加入劉備時間最短,劉備給法正的封賞卻不比其他人少,真是後來者居上啊。

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又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蜀郡太守和尚書令,這都是至高至貴的要職。

當然,劉備對法正的特別重用,同時還有另一層政治意義:統戰。

劉備的蜀漢政權原是像諸葛亮、張飛、馬良等那樣的外來勢力為主建構的,雖然都是都是長期追隨劉備精英。但是在蜀地,僅僅靠這部分人擁戴,劉備還是無法在益州長期立足。因為當年劉焉、劉璋父子也是引來一批外人士,這幫外籍人士與本土勢力存在矛盾已久。

隨著劉備集團入主,各路關係就更複雜。而法正於建安初年就已經入川,原籍雖非益州,相比劉備、諸葛亮天賦符文,屬於蜀地舊人;又屬於劉璋舊部,所以重用法正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給一整個派系積極的信號,以便於籠絡更多的勢力。

這樣的安排,可以更多解讀成「統戰」意義,但法正在劉備心中絕非擺設之用。

每每遇到劉備不理智的時候,只有法正的勸諫才有效,所以,為什麼在劉備伐吳失敗,劉備在白帝城托孤後,諸葛亮痛哭:「要是有法正在,主公就不會冒然伐吳了」

法正去世後,劉備痛不欲生,為法正痛苦哭了好幾天,並加謚號為翼侯。要知道法正可是劉備在生時唯一有謚號的大臣。即使同年亡故,與劉備有結義關係的關羽,都不能獲得這種榮譽,與張飛、龐統等在劉備在世裡就去了的人,都是幾十年後才由後主劉禪追諡的。

《三國誌》中有一段話:「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把諸葛亮比喻成左膀右臂,而法正才主心骨;

謀主才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從很大程度上講,對於劉備而言,諸葛亮、法正有點像「漢初三傑」中的蕭何、張良那樣的地位,對蜀漢政權建立和發展都起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平心而論,陣前運籌帷幄,張良勝過蕭何,同樣的道理法正比諸葛亮表現得也更為厲害一些。

陳壽在《三國誌》對二人都有評價,稱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卻認為諸葛亮「應變將略」有所欠缺。

據相關史料記錄: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雙方正焦作之時,劉備令諸葛亮派兵增援。諸葛亮舉棋不定,請教蜀郡從事如何處理,而蜀郡從事答得極乾脆: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重地,是決定蜀地成亡的關鍵。相當於沒有漢中,也就沒有益州的存在!趕緊發兵便是。

法正的多謀善斷的才能不僅是被世人所公認。即使諸葛亮本人也對法正這方面的才能也是深感歎服,認為劉備舉棋不定的時候,只有法正的輔佐才擺脫困境,而不再受別人壓制。

甚至對手曹操也感慨:我將天下英雄大致都收羅了,唯獨缺了法正啊!

5

從政治角度而言,諸葛亮是法正和龐統所不能及也

無論是對手還是同僚,對法正都是毫不吝嗇的點贊,所以,劉備在對大臣們封賞,讓法正後來居上也是相對公平的。

而諸葛亮在軍才能的某些方面上固然不如法正,但在治國上還是顯得才華橫溢。在政治水平上和高度也是法正和龐統所不能及也,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備當時入蜀表示「欲信大義於天下」,用這一口號獲取西川民心。

龐統作為劉備的智囊,估計讀過《鴻門宴》,策劃過如何在宴會上襲擒劉璋,此舉在政治上的考慮過於欠缺, 沒有大的格局,有點像草頭王發動政變那樣的做法;因為在葭萌,劉備面臨選擇時,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還是政治上的影響,龐統策劃的幾套方案,跟他在涪城建議劉備襲擒劉璋一樣,都沒有考慮政治層面的影響。真是沒當過老闆,就不知道老闆的難處。在現在的職場上也是經常有這樣的案例發生。

法正與張松自認為在劉璋手下才華得不到施展,而在劉備身上看到了自己施展抱負與才能的希望,其實也是在下賭注,因此他們急切希望劉備能盡快取得益州。從個人角度而言無可厚非,只是具體做法在政治上卻說不上高明。

自己本來屬於原益州集團的人,他們適合扮演的角色是幫劉備聯絡、溝通益州的士人,助劉備以德服人,條件成熟時,勸劉璋把讓益州讓給劉備,兵不血刃地解決問題。這樣既幫劉備取得了益州,又保全了故主劉璋。然而他們卻建議劉備用比較低級的手段,在宴會上襲擒劉璋, 把自己陷入了亂臣賊子的行列,同時也陷劉備於不義之中,明顯是得不償失。一般的讀者總是認為劉備過於磨嘰,卻不知劉備的難處。

而諸葛亮一生小心謹慎,在政治是幾乎沒什麼把柄可以讓後人詬病的,或許這是諸葛亮的長處,正是因為如此,在「兵者,詭道也」用兵方面成為了他的軟肋。也不能掩蓋他以「鞠躬盡瘁」的精神名留青史的光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