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操是一代英雄,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他唯才是舉、知人善任但也生性多疑、狠毒殘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瞭解吧!
然而,在已經覺察到司馬懿「有雄豪志,有狼顧相」,甚至已經明確告知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的情況下,為何仍然沒能防住司馬懿這隻老狐狸,結果導致曹魏江山最終落入司馬氏之手?
原因之一:曹操雖對司馬懿防範甚嚴,奈何卻被曹丕所重用
早在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便與司馬懿有了交集,當時正在擔任司空的曹操,在郡中推薦司馬懿為上計掾時,便派人將其征辟到自己府中任職,然而司馬懿見東漢政權已經落入曹氏之手,竟然以患有風痺症為由予以了拒絕。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擔任丞相之後,才使用強制手段將司馬懿徵召到手下,擔任文學掾。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素有識人之明的曹操覺察到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因而對曹丕說道「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或許是出於對司馬懿的防範,亦或許是曹操當時麾下人才濟濟,司馬懿在曹操當政時期,從其歷任的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來看,司馬懿在此期間並未擔任什麼重要職位,只是隸屬於丞相府的屬官。
不過,司馬懿職位雖然不高,但由於曹操讓他與曹丕往來游處,卻使其與曹丕聯繫極為緊密。在曹操對其極為忌諱的情況下,正是憑借曹丕的極力維護,以及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的積極表現,才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而在曹操晚年時,發生了立嗣之爭,當時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圈子。在這場明爭暗鬥之中,司馬懿和賈詡、崔琰、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丕,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則擁護曹植。
我們知道,曹丕最終取得了立嗣之爭的勝利,而其上位之後,所重用的自然是曾經擁護自己的朝臣。然而,這裡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曹丕取得勝利之時,除了司馬懿之外,曾經擁護曹丕的重臣要麼已經去世,要麼已然垂垂老矣,已經很難再輔佐曹丕。因此,司馬懿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時,被曹操提拔為了太子中庶子,這顯然是將其作為曹丕肱股之臣培養的。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正式篡漢稱帝,而憑藉著「從龍之功」和與曹丕的長期良好關係,司馬懿的身份地位得以迅速提升,立即便被任命為了尚書,不久又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次年,又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甚至在曹丕南下討伐東吳時,將司馬懿留鎮許昌。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總認為司馬懿與曹操是一輩人,實際上出生於光和二年(179年)的司馬懿,只比出生於中平四年(187年)的曹丕大了八歲而已。憑藉著年齡優勢和曹丕的寵信,在曹操麾下文臣武將逐漸凋零的情況下,司馬懿擁有著極大的成長空間。
原因之二:曹丕時期權力結構的變化,司馬懿得以獨樹一幟
曹操執政時期,其麾下之所以人才濟濟,其實主要源於兩點原因,其一是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不重出身、不重德行,其二則是重用宗室,從而形成了以荀彧、程昱、賈詡等為智囊,以曹氏、夏侯氏宗族和五子良將等為武將的輔政班底。
然而,到了曹丕執政時期,這個朝廷勢力格局卻開始被打破,這主要源於兩方面原因:
1、曹丕對於宗室的極力限制。或許是曾經和曹植等人的立嗣之爭,亦或許是汲取了兩漢時期外戚、宗室干政的教訓,曹丕對於宗室的限制極為嚴厲,登基之後便明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嚴格限制外戚權力。
同時,大肆削奪藩王權力,命令他們無事不得進入京師洛陽,並下令對各地藩王的封地時常進行變更,收回治權和 兵權,在各封國設立防輔,監國謁者,負責監視藩王,這導致曹氏宗族不僅失去了權勢,就連行動都受到限制。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雖然使得皇權得到加強,使曹魏避免了外戚、諸侯作亂事件,但也使得宗親勢力日漸單薄,對於朝廷的影響力日漸降低,這不僅給了司馬氏壯大權力的機會,且使得宗室失去了對抗權臣的能力。
2、九品中正制帶來的影響。兩漢以來,由於「察舉制」的影響,民間已經形成了大量的豪門士族,這些豪門大族不僅在民間影響力極大,而且在朝中擁有極大的勢力。而曹操與這些士族的關係,卻並算不上好,雖然其麾下不乏荀彧、荀攸等士族人才,但同樣提拔了大量寒門入仕,而士族對其的不支持,同樣是曹操始終未能完成篡位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當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之後,為了順利完成篡漢稱帝,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士族對自己的支持,從而為稱帝奠定了基礎。然而,這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開始逐漸被士族所壟斷。
九品中正制下,不僅導致曹魏朝廷內部人才質量迅速下降,同時也為司馬懿之後,司馬昭、司馬師等司馬氏逐漸掌握朝中大權,提供了便利。
如上,由於曹丕對宗室外戚的嚴格限制,再加上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導致曹丕以後曹魏朝廷勢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司馬氏的全面崛起提供了便利。
原因之三:司馬懿實在太能熬了,成功熬死了曹魏三代帝王
前文說過,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司馬懿與曹操乃是一代人,實際上司馬懿只比曹丕大八歲而已。曹丕篡漢稱帝時,司馬懿才剛剛41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作為曹操的兒子,曹丕的政治手腕其實也並不弱,還是能夠駕馭司馬懿的。然而命運卻接連跟曹魏開了個玩笑,在篡漢稱帝后僅僅六年,即黃初七年(226年),曹丕便英年早逝了,此時的他不過才39歲,而司馬懿這時也僅僅47歲。
曹丕去世之後,太子曹叡繼位,曹叡雖然年少,卻也是位頗有能力的帝王,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如果曹叡在,再加上曹氏三代人的積累,以及曹真等人的支持,司馬家族仍然只能安心做一個臣子。然而在景初三年(239年),在位僅僅13年的曹叡也故去了,年僅36歲,而此時的司馬懿雖然已經是60歲高齡,但仍然極為活躍。
曹叡死後無子,其養子、年僅7歲的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然而,曹爽哪裡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對手,他雖然一度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然而他顯然小看了已是四朝元老的司馬懿。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被夷滅三族,司馬氏開始全面掌握朝中大權。
直到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馬懿才病逝,終年七十二歲,在成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之後,此時的司馬氏已經是根深蒂固,曹魏軍政大權全部落入司馬家族手中,此後的曹髦、曹奐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帝王罷了。
綜上所述,雖然曹操英明一世,也早早發現了司馬懿「有雄豪志,有狼顧相」,但由於曹丕的維護使其逐漸消除了戒心,再加上司馬懿是在曹丕即位後才開始受到重用,曹操根本無從防範。此後,由於曹丕對宗族的限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以及司馬懿遠超曹丕、曹叡等人的待機時間,最終導致曹魏江山落入了司馬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