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是如何評價管寧的?他比諸葛亮還厲害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後世是如何評價管寧的?他比諸葛亮還厲害嗎?

說到管寧,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談及三國第一人,雖然沒有定論,但在大眾印象中不外乎就是曹操、郭嘉、諸葛亮、荀彧、劉備、孫權、周瑜等人中之一。風雲激盪的三國年代,這些人叱吒風雲,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傳奇,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然而,在王夫之、錢穆等歷史名人眼裡,春秋管仲後代之一的管寧才是三國第一人,比諸葛亮、曹操、劉備等還要厲害。明末王夫之與近代錢穆都是歷史名人,他們為何如此高度評價管寧?

關於管寧其人,歷史評價罕見的一面倒地叫好,其中以王夫之、錢穆評價最高。

在《讀通鑒論》中,王夫之認為:「漢末三國之天下,非劉、孫、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悅、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寧持之也。」

在《國史大綱》中,近代錢穆說:「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而猶有一士,曰管寧。始避於遼東,老歸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後世尊之,謂其猶出諸葛之上。諸葛終為一政治人物,雖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終亦無救於世亂。管寧則為一草野人物,雖亂世,使社會得保留一完人。則此社會終未全壞,尚有將來之後望。」

王夫之與錢穆的眼裡,管寧才是三國第一人,之所以給予如此評價,原因在於三國亂世之中,管寧淵雅高尚人格完美,世道崩壞中的一個完人,猶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給未來帶來希望,不至於讓人覺得三國中全是「惡棍」。而諸葛亮等人雖然鞠躬盡瘁,對救世卻沒有什麼幫助。

歷史上以仁義著稱的劉備、諸葛亮等人,其實行事並不仁義,一個鮮有關注的地方在於,劉備與諸葛亮都力推大額虛擬貨幣「直百五銖」,簡單的舉例來說,就是將一塊錢的鋼崩強行規定價值百元,且只能蜀國政府才能發行,在當時那個時代這無疑是赤裸裸的掠奪民財,非常的不仁義。因此,三國並不美好,而是一個惡行纍纍的年代。

那麼,在天下大亂、生死無常、惡棍滿盈的三國時代,管寧是如何成為錢穆眼裡的完人的呢?

管寧,山東安丘人,春秋時輔佐齊桓公稱霸的名相管仲之後,身世不凡。不過,管寧雖是管仲之後,但千餘年下來,管寧這一支已經非常落魄。十六歲時,管寧喪父,族中兄弟憐憫他孤獨貧困,於是贈予一些治喪費用,而管寧卻「悉辭不受,稱財以送終」,以自己財力為父送終。

成年之後,管寧與平原人華歆、同縣人邴原成為好友,經常結伴去外地遊學,還有一個共同偶像陳寔。當時,管寧、華歆、邴原三人被稱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關於管寧與華歆,有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世說新語·德行》記載,管寧與華歆在菜園鋤草,突然刨出一塊金子,管寧無動於衷,華歆高興地拿起又扔掉。管寧與華歆坐在一張蓆子上讀書,一天「有乘軒冕過門」,管寧無動於衷,華歆放下書本出去觀看,之後管寧就割斷蓆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這就是割席斷交典故的由來。不過,《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因此「割席斷交」可能只是一段故事,目的是弘揚好的品德,突出管寧完美德行,而非真實的歷史。

董卓進京之後,天下開始大亂,這時不少人開始或南下或北上避禍,比如徐庶南下荊州避禍,從而認識了諸葛亮;荀彧北上冀州避禍,在袁紹手下生活一段時間。管寧雖然也在此時遠離家鄉,北上到遼東,但卻不是為了避禍。

管寧之所以選擇遼東,是因為聽聞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於是過來準備推行教化。管寧來到遼東後,公孫度親自安排好一切接待工作,準備讓管寧賓至如歸,但管寧見公孫度之後,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

之後,管寧「因山為廬,鑿壞為室」,居住在山谷中,每天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三國誌》記載,管寧居住之地「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而且百姓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更受百姓愛戴。

管寧不給公孫度面子,但公孫度家族卻非常重視管寧。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多次徵召管寧為官,但公孫度之子公孫康卻截獲詔書,不告訴管寧。當公孫康準備稱王,一度想授予管寧官職,希望管寧輔佐自己,但「終莫敢發言,其敬憚如此」,因為畏懼管寧,最終還是不敢說出口。嚇得一位殺伐果斷、準備稱王之人,連邀請管寧做官的話都不敢說,可見管寧的「一身正氣」何其恐怖。

管寧在遼東一共生活了三十七年,直到晚年才回到故鄉。此時,管寧名氣更大,又多次受到曹丕、曹睿徵召。

223年,魏文帝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專門用安車去接管寧,但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所謂「安車」,供年老的高級官員及貴婦人乘用,高官告老還鄉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賜乘安車。

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之後,改任華歆太尉,華歆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曹叡沒有同意,但還是下詔徵召管寧為光祿勳,當時司空陳群也上疏舉薦管寧。但管寧自稱草莽之人,並上疏辭讓。

曹睿在位期間,徵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由於管寧一再拒絕,最後曹睿忍不住地問當地父母官:「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即這就是管寧志向,「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

241年,群臣向曹芳舉薦了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他為官,但這時管寧正好去世,享年84歲。這可能是管寧唯一沒能拒絕的徵召。

關於歷史名人對管寧的評價,不妨再看三個:三國名人桓范所云「於混濁之中,履潔清之節,篤行足以厲俗,清風足以矯世」,陳群讚他「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曹睿稱讚「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可見,從管寧經歷與品德來看,做到了生長在三國這一潭淤泥中卻一塵不染,得到了當時一致公認。

管寧雖無諸葛亮、曹操、周瑜等的戰功,卻能一直堅守本心。儘管他的品行看似於世無用,但一個沒有道德標桿的民族是可悲的,尤其在惡貫滿盈的三國年代,卻出了管寧這樣的聖人,足以讓人不至於絕望,說明三國並非一個徹底墮落的時代。恰如上文錢穆所說:「管寧則為一草野人物,雖亂世,使社會得保留一完人。則此社會終未全壞,尚有將來之後望。」

因此,諸葛亮、郭嘉、周瑜、曹操、劉備、孫權等人雖然揮斥方遒、戰功纍纍,卻反而加劇了百姓痛苦,讓世道變得更壞。唯獨管寧這樣的人物存在,卻會讓世道變得更好。或許鑒於此,王夫之才會認為管寧是唯一能夠「持」 漢末三國之天下的人物,錢穆才會認為管寧猶在諸葛亮之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