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劉禪並非“扶不起”:裝傻只為保己命救蜀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後主劉禪並非“扶不起”:裝傻只為保己命救蜀國

歷史往往是這樣:一個個人魅力太強、太完美的君主,給他的後代帶來的壓力,往往是常人難以想像,也難以承受的。這種壓力,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和社會壓力。這樣的君主在離世之後,如果沒有十分周密的安排,往往會給政治體制留下一個巨大的空洞,形成權力的斷層。而幾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難免要面對一個這樣的困境。

劉禪,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他的一生,就是被父親劉備和能臣諸葛亮的陰影所籠罩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的一生!

他的一生,也是被誤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下面我們就來講講眾多"二世祖"中間頗為典型,身世非常曲折,然而也最為人們所誤解的一個:蜀漢後主——劉禪。

一、隻身飄零,飽經磨難,阿斗原本是英才——這個"董事長"歷經坎坷

"扶不起的阿斗"這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鄉間老農都知道,就因這一句話阿斗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極高,老少婦孺皆知。自此話誕生並成為鄉間俚語後,凡是懦弱無能,即便是有人幫襯也做不了大事的人都被冠以"阿斗"的稱號,甚至到了後來"阿斗"逐漸演變成了"弱智"的代名詞。阿斗的不佳名聲主要是來自《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有意貶低了小名阿斗的後主劉禪。

不過,在正史《三國誌》中卻對歷史上的劉禪做了另外一種評價。陳壽借其臣子之口說他"通明智達",在自己國力無法抵抗強魏時以百姓為重,以社稷為輕,採取了投降的上策。劉禪被接到洛陽後,司馬昭認定他是個沒心沒肝的傻子,對他放鬆了戒心。

劉禪真的是傻子嗎?在蜀漢為君時還是一個通明智達的賢主,何以在亡國後卻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說起劉禪這個人,他的經歷頗為有趣。他雖然當皇帝在位的時間不短(40多年),但值得一提的政績卻沒有見諸史書——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而他稱帝以前的經歷卻值得一敘。

就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史料,劉禪登基稱帝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是個空白。

專為劉禪立過一"傳"的陳壽,在《三國誌》中介紹這位後主皇帝登基前的經歷時也只是避實就虛地寫道:"後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前的那個劉禪的所作所為語焉不詳。其他一些史書,包括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在內,也都犯有同樣的毛病。

正由於主要史料語焉不詳,一些野史便乘虛而入,附會出許多故事。

赤壁大戰之前幾個月的當陽長阪坡,因缺乏穩固的根基,加上兵微將寡,因而倉皇出逃的劉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在曹操的"百萬大軍"中,劉禪與其生母甘夫人像怒海中的一葉小舟,差一點遭受滅頂之災,幸虧劉備手下的大將趙雲趙子龍,幾進幾出,於"百萬軍中"將其救出,方才保全了這個無辜孩童的性命……

這是出自明代人羅貫中筆下的一段與劉禪有關的故事。

這段故事在《三國誌。趙雲傳》中不過區區幾十字——"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的故事,經過羅貫中等人的藝術加工之後,膾炙人口,廣為人們所知。許多人正是從這裡入手,瞭解劉禪劉阿斗的,並因之得出他"癡人有癡福"的結論。

而另外一段出自南北朝時人裴松之注引的《三國誌》中有關劉禪早年含辛茹苦的記載,卻鮮為人知,這至少是不公平的。

早年時的劉禪,據史料上說,是吃過許多苦頭的。

那還是在小沛大敗之時,劉備受曹操、呂布的夾攻,倉皇棄家出逃。時年"數歲"的劉禪"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

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年),關中大亂。扶風人劉括逃亂進入漢中,因系富豪,雖然是避亂,仍須有奴僕服侍。有人向劉括推薦,說有一個小童(即劉禪),可堪驅使,劉括遂將劉禪買去充做書僮。

一次閒談時,劉括覺得劉禪言談不俗,"知為良家子,遂養為己子"——把劉禪收為義子,還給他娶了個媳婦,並生下一子。

214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派其部下簡將軍入漢中尋找阿斗。從劉括那裡知曉了這個消息之後,劉禪只身前往驛捨,拜見簡將軍。二人見面,寒暄過後,劉禪侃侃而談,一一回答了簡將軍提出的種種問題,到最後,曾做過劉備內侍的簡將軍終於認定,面前的這個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當年趙雲抱在懷內的阿斗。時任漢中都督的張魯,為了巴結劉備,於是"洗沐送(禪)詣益州,備乃立為太子".

這是出自裴松之注引《三國誌》中引自《魏略》的一段史實。

從這段鮮為人知的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年的劉禪是有一番含辛茹苦的辛酸的。這段難忘的與眾不同的經歷,可能對於劉禪後來的性格影響深刻。在劉禪看來,從小到大,他已經經歷過無數次大災大難——經歷過"從王子到貧兒"這個在戲台上才存在的大起大落;給別人做過書僮和義子的經歷也使得劉禪學會了察言觀色和隱忍。他知道有所不為才能夠有所為,而瞭解這一點對於全面深刻地理解劉禪登基後的所作所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原文來自今日頭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