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的“諸葛亮”敬翔:後梁朝堂當之無愧的股肱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朱溫的“諸葛亮”敬翔:後梁朝堂當之無愧的股肱

敬翔(?—923年),字子振,同州馮翊人,唐朝侍中敬暉之後,為五代後梁大臣。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人稱少年英才。趕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未中。黃巢入長安,敬翔逃至汴州,投靠同鄉王發。

後為朱溫所識,敬翔跟隨朱溫前後共三十餘年,朱溫對其言聽計從,敬翔本人也「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得休息」。唐昭宗封敬翔為檢校右僕射、太府卿,賜號「迎鑾葉贊功臣」。朱溫稱帝后,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任命敬翔為知樞密院事。為光祿大夫、行兵部尚書、金鑾殿大學士,封平陽郡侯。乾化二年六月,朱溫病重,召敬翔至病榻前受顧托命。朱友貞上台,趙巖及妻族張漢鼎、張漢傑等人用事,敬翔與李振受到排擠。李存勖攻進後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殺。著有《大梁編遺錄》。

早年經歷

敬翔愛好讀書,特別擅長於文章寫作,應用敏捷自如。乾符年間,考進士落第。到黃巢攻陷長安,才東出函谷關。這時朱溫剛鎮守大梁,有位叫王發的觀察支使,是敬翔的同鄉,敬翔前往依附於他,王發以故人的禮遇接待,但無從推薦使之顯達。

佐助霸業

敬翔久後無計可施,於是替人家寫寫書信名牒度日,常有名言警句出現,在軍中傳誦。朱溫沒讀過書,文章喜歡用淺顯明白的話,聽到敬翔寫的文辭,喜愛它,對王發說:「聽說你的老鄉很有才華,可帶他一起來見我。」

見到敬翔,朱溫便問他:「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義,我現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學習《春秋》裡邊的方法來作戰,以圖更大的事業,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敬翔朗聲答道:「諸侯打仗的事。」朱溫說:「你的兵法可以為我所用嗎?」敬翔朗聲答道:「自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貴在隨機應變,出奇謀而制勝。古代的禮俗到現在都沒有沿襲下來,變化極大,況且是用兵之道。一味學習《春秋》就是因循守舊,結果只能是徒有虛名而無實效,百戰難以百勝,那麼大王的大業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朱溫對此大為讚賞,於是讓敬翔補任右職,常讓他隨軍。敬翔不喜歡武職,請求補任文官,於是暫任館驛巡官,讓他專管檄文奏章。朱溫與蔡州賊人相拒連年,城門之外戰聲相聞,軍機要略之事,敬翔經常參予其間。朱溫非常高興,遺憾得到敬翔太晚,所以軍機政略,都向他咨詢。

蔡州賊寇平定後,朱溫上奏朝廷任敬翔為太子中允,賜穿緋衣。跟隨朱溫平定兗州、鄆州,改任檢校水部郎中。朱溫兼鎮淮南時,任敬翔為揚府左司馬,賜給他金紫服色。乾寧年間,改任光祿少卿。天復年間,任檢校禮部尚書,遙任蘇州刺史。唐昭宗從岐下回到長安,御臨延喜樓,召敬翔與李振登樓慰勞,授敬翔為檢校右僕射、太府卿,賜與迎鑾葉贊功臣的名號。

起初,朱溫經常在殿上隨侍唐昭宗,唐昭宗以為衛兵中有能擒獲他的人,就假裝鞋帶散開了,回頭看著朱溫,朱溫跪下給他繫鞋帶,周圍無人敢動,朱溫嚇得汗流浹背,從此就很少再進見。唐昭宗遷到洛陽,在崇勳殿設宴,酒宴進行到一半時,使人召朱溫到內殿,將要有所托付。朱溫以有病相推辭。唐昭宗說:「你不想來,可以讓敬翔來。」朱溫立即讓敬翔出來,自己也假裝喝醉酒而去。

天祐三年(906年)十月,朱溫擊敗趙匡凝,攻取荊、襄,再攻淮南。敬翔竭力諫阻,認為剛剛得勝的軍隊,應該行動慎重以保持軍威。朱溫不聽,軍隊行到光州,遇到大雨,幾乎無法前進,進攻壽州,未能取勝,兵士逃亡損失很多,朱溫這才很懊悔。返回時情緒異常忿恨急躁,將唐朝大臣幾乎殺光,認為敬翔值得信任。

加官進爵

朱溫篡唐建立後梁的過程中,敬翔的計謀居多。朱溫稱帝后,敬翔從宣武軍掌書記、前太府卿,被授與檢校司空。接著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以敬翔掌管院中事務。

開平三年(909年)四月,太祖因邠州、岐下侵擾,派劉知俊西征邠州、延州,深憂事情不能成功,因而設宴顧問敬翔,以詢問西征之事。敬翔剖析山川城邑虛實,軍糧多少,全部條分縷析上奏,就像平素熟悉的一樣,旁人無不驚異,朱溫讚歎良久。乾化元年(911年),進封光祿大夫爵位,代理兵部尚書、金鑾殿大學士,掌管崇政院事務,被封平陽郡侯。

敬翔自從進入仕途東下以後,遭逢霸王之主,胸懷志向深遠,有經國濟世之略,從中和年間開始,到朱溫稱帝,期間三十多年,隨從征伐,出入帷幄之中,眾務集於一身,常通宵達旦不眠,只在馬上稍得休息。每有補益之言,也不曾公開進諫,朱溫在舉止行為間對某事稍有懷疑,敬翔就察知其意,必改而行之,所以輔佐朱溫的方法,別人都不得而知。到朱溫病情加重,召敬翔到御床前接受托顧之命,並且深以李存勖未平為憾,敬翔嗚咽不忍,受命而退。朱友珪篡奪帝位時,因為敬翔聲望滿天下,命他為宰相。朱友珪因為敬翔是先朝舊臣,有所畏忌,敬翔也總是推托有病,不理政事。

忠言不納

朱友貞即位後,趙、張一類人都處於權位要職,敬翔更不得志。到劉鄩丟失河朔,安彥之喪失楊劉,敬翔上奏說:「國家連年派兵出征,而國土一天天減削,不僅僅是因為兵驕將怯,朝廷的籌劃安排也有不當,陛下處於深宮之中,與陛下籌劃大事的都是身旁近臣,哪裡能預料決戰外敵的勝敗呢?先皇在世時,河朔一半在手中,先皇親領猛虎般的臣子和驍勇的戰將出征,尚且不能對敵人隨意而為,現在敵人兵馬已到鄆州,陛下不留意於此,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一點。我聽說李亞子從居喪而統兵征戰,到現在已有十年,每次攻城對陣,無不親自冒著弓矢炮石,前日聽說進攻楊劉時,李亞子率先背負柴草渡河,一鼓登上城牆。陛下溫文儒雅,未曾像這樣,派賀瑰之類與敵人相抗爭,而指望驅除敵寇,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二點。陛下應當向耆老舊臣徵詢計策,另外籌劃長遠的計策,否則憂患就沒有停止的時日。我雖然魯鈍懦怯,然而深受國恩,陛下如果確實缺乏人材,請讓我到邊疆試用效力。」

殞命明節

朱友貞雖然心知敬翔內心誠懇隱惻,但終因趙、張之諂言,說敬翔心懷怨恨,而不聽他的。到王彥章在中都戰敗,晉軍長驅南來時,朱友貞緊急召見敬翔,對他說:「朕平常忽略了您的上奏,果有今日之患。事情緊急了,請不要記恨,您將讓我怎麼辦?」敬翔哭著奏言說:「臣受國家恩惠,將近三十年,從低微到顯赫,都是先朝的恩遇,雖名為宰相,實際上是朱家的老奴而已。服事陛下就如郎君,憑臣的良心,哪敢有所隱瞞!陛下當初任用段凝為將領,臣已極力進言勸諫,而小人結幫袒護,以致有今天。晉軍即將來臨,如果請陛下出奔狄地避禍,陛下必不聽從;如果請陛下出奇計對付敵人,陛下必定沒有果斷決策。縱使張良、陳平再生,也難以轉禍為福,請讓我先死,我不忍心眼見國家宗廟隕墜。」說罷,君臣相向痛哭。

龍德三年(923年),李存勖攻陷大梁,下詔令赦免梁朝大臣,李振對敬翔說:「詔令赦免我們,準備朝見新君吧。」敬翔說:「新君如果問起我們,將用什麼話回答?」這夜,敬翔在高頭裡住宅,宿於車坊之中。天將亮,身邊人報告說:「崇政李太保已入朝拜見新君了。」敬翔回室中歎息說「:李振枉自為一男子漢啊!朱家與晉人是仇敵,我等當初為朱家出謀劃策,而使君王失去威儀名聲,現在少主在建國門伏劍而死,即使新朝赦免我們的罪過,我又有何面日再進建國門啊。」於是上吊自殺而死。幾天後,他的家人全被誅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