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三國時期一流著名將領。此人出場很早,在袁曹相爭時就已經登場,一直到諸葛亮執政時代。
在《三國演義》中,說張郃後期,馬前無三合之將。基本上就是一眨眼功夫,就將敵將砍死。其實,歷史上的張郃絕非一勇之夫,而是一個帥才。
同時期的著名將領郭淮評價:
張將軍,國家著名將領,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
果然,張郃大破街亭,逼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歷史上曹魏指揮這一戰的,不是司馬懿,而是曹魏。
這樣一位著名將領,為何會戰死呢?《魏略》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佈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通過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張郃知道諸葛亮會有戒備,也提出來「歸軍勿追」的意見,但由於司馬懿是主帥,他必須執行命令,因此中了埋伏,而且中的是山谷中的埋伏(乘高佈伏)。
稍稍品味這段話,就可以明白潛台詞。司馬懿為何要張郃執行這個必死的命令?就是要借刀殺人嘛!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除掉張郃呢?
魏明帝時期,曹操時期的魏國大將已經所剩不多,而能夠在謀略上和司馬懿比肩的也只有張郃一人。在實戰經驗上,張郃更是勝司馬懿一籌,這就是司馬懿忌憚張郃的重要原因。
這種情況,魏國的君臣應該看得很清楚,而魏明帝也開始重視並使用張郃。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明帝曹睿任命張郃為西路軍總指揮,張郃不負所望,在街亭打敗了馬謖,讓諸葛亮無功而返。次年,諸葛亮再攻陳倉,魏明帝再召張郃到京師,並親自設宴招待,讓他出兵陳倉。張郃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但還是晝夜兼程趕往陳倉。這說明,魏明帝隨時可以讓張郃獨當一面,張郃也有能力代替司馬懿成為魏國的前方統帥。
在和司馬懿共同作戰時,張郃對戰場形勢的看法往往更為準確。尤其是在張郃死亡的這次戰爭中,張郃兩次的建議都沒有被司馬懿所採納,而事後證明,張郃的這些建議都是正確的。尤其是,司馬懿此前一直在對吳作戰的前線,對於和蜀國、和諸葛亮作戰,他對戰場的情況以及對於對手的瞭解,並沒有張郃熟悉和深刻。當魏國和吳國雙方進入相互自守的階段時,對於蜀國的戰事就會成為魏國的第一軍事要務,一個對蜀國知彼知己、屢有勝績的張郃,取代司馬懿是完全可能的。
司馬懿的才能,強項在於軍事謀略和行政能力,而張郃在這方面恰恰也表現出一定的傾向。「郃雖武將而愛樂儒士」,就是說,張郃並不僅僅是一個只會上陣拚殺的武將。而這時候的魏明帝,已經很重視張郃。甚至已經出現,以張郃挾制司馬懿的用意。
以司馬懿之狼子野心,當然不能容忍一個威脅到自己的人存在。於是,張郃必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