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真相是什麼?只為收服人心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真相是什麼?只為收服人心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真相是什麼?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史學家一直認為,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為了收服南中各部人心,但是這種說法真的很值得商榷:諸葛亮的做法與《孫子兵法》的原則完全違背,他撤軍的時候,留下的是斷壁殘垣屍橫遍野——當地能打仗的人基本都被他殺光了。

《孫子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諸葛亮的做法與《孫子兵法》背道而馳:他既沒有在第一次生擒孟獲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說服工作,也沒有斬殺孟獲立威之後扶持新的部族首領,而是讓孟獲重整旗鼓再來廝殺,這不合常理,但這也許正是諸葛亮的目的所在。

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諸葛亮南征的時候七擒孟獲,絕不是為了收服人心,他撤軍時的一番話,道出了他把速決戰打成持久戰的真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蜀漢大廈將傾的時候,劉禪不敢逃往南中以圖東山再起。

按照《三國誌》的記載,當軍隊全線崩潰的時候,季漢君臣除了投降之外還有兩條路可以走:「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這兩條路中,投奔吳國當然是不可取的,不管劉備的前妻孫夫人還在不在世,都不會庇佑這個前夫之子。

這時候除了投降,劉禪唯一可以選擇的活路,就是遷都南中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這條唯一的活路,早已經被諸葛亮堵死了,譙周等人認為,當年我們把南中打得挺慘,後來也把人家欺負的夠嗆,現在往那兒跑,無異於自尋死路:「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

譙周可能人品不足取,但是他說的是實話,他的實話歸結成一句話,就是從七擒孟獲之後,南方就跟我們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諸葛亮七擒孟獲,並不是《三國演義》的杜撰,東晉正史《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早有記載:「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

同樣,在《三國誌》和《漢晉春秋》中也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縱使更戰,七縱七禽(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這樣看來,諸葛亮還有點意猶未盡,想讓孟獲繼續招兵買馬再打,但是已經被打殘了的孟獲也不是傻瓜,他很識時務地認慫了。

諸葛亮撤軍的時候,有人建議留下官吏治理南中,諸葛亮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夷新傷破,父兄死喪,必成禍患;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

《漢晉春秋》這番話,跟後來的《三國演義》的描述基本相同,都是諸葛亮把那地方打殘了,基本實現了「兩光」:壯年殺光,財物搶光,季漢在大肆殺戮的同時,還發了一筆大財。南中成了諸葛亮的軍費提款機和糧秣儲備庫,而且徵調起來,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看了這些史料,讀者諸君想必已經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七擒孟獲了吧?

如果有人還不明白(畢竟古文佶屈聱牙難懂),那麼筆者就來解讀一下,以供讀者諸君參詳探討。

諸葛亮之所以把孟獲屢抓屢放,實際就是讓孟獲有機會調集更多精壯男子,送到強悍的漢軍(歷史上劉備從未自稱蜀國,他跟諸葛亮一直以大漢正統自居,我們可以稱之為季漢)馬槊環首刀與強弓勁弩之下。

七次大規模戰役,其實是一邊倒的殺戮,孟獲就是諸葛亮魚鉤上的蚯蚓,或者是有點像《封神演義》裡的申公豹和《水滸傳》裡的公孫勝。

所以諸葛亮七擒七縱的真實目的,或者說七擒孟獲背後的真相,就是諸葛亮在南中實施「減丁」戰略:死了的敵人才是好敵人,沒有丁壯的南中才不會再造反。

不管是縱覽歷史還是放眼周邊,我們都不能指責諸葛亮冷血無情嗜殺成性,對於蜀漢政權來說,諸葛亮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起碼能保證在季漢伐魏的時候南中諸郡不會後院起火。

這時候有讀者可能要提出質疑:你說諸葛亮在南中大開殺戒,為什麼那地方還有人給諸葛亮建廟祭祀?這裡我們就要說一說人性了。我們要強調一點,以下的事例沒有貶低諸葛亮的意思,但事實就擺在那裡呢:歷史上被建廟祭祀最隆重的,是魏忠賢。

魏忠賢當然不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我們只是說:建廟的原因有很多,被殺戮者感謝刀斧,這種事情也不是沒出過。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諸葛亮把劉禪坑了,因為諸葛亮把南中打殘殺光搶光的時候,考慮的是有一個穩固的後方。諸葛亮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會預料到劉禪會落到走投無路的田地,否則他一定會抓住孟獲之後就採取懷柔政策,給扶不起的阿斗留一條活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