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魏明帝曹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陳壽所著的《三國誌》中對於魏明帝曹叡的記載較為公允,認為其功過各半,但仍不失為一位有能力的君主。
甄姬之子,繼承大統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文帝曹丕的太子。出生後受到曹丕寵愛,常在左右侍奉。十五歲時被封為武德侯,黃初二年被立為齊公,黃初三年為平原王。
因為他的生母甄姬被賜死,所以沒有被確立為皇位的繼承人。黃初七年夏五月,文帝曹丕病重時,才立曹叡為皇太子。十七日,曹叡即皇帝位,發佈大赦令。六月十四日,追諡生母甄夫人為文昭皇后。
運籌帷幄,謀算於前
八月,孫權率軍進攻江夏郡,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臣們主張派兵救援。曹叡說:「孫權軍隊習慣水戰,他之所以敢離開船發動陸地進攻,是希望通過趁其不備取勝。如今已經與文聘相持不下,進攻所用力量要比防守加倍,所以他最終不敢持久。」
在此之前,曹叡已經派遣大臣去慰勞邊境將士,為前線的士兵鼓勁打氣,文聘堅守不出,不久孫權果然被迫退走。
重視儒學,任人唯賢
在文化教育方面,曹叡也有自己的見解,他曾下詔說:「尊儒學重教育,這是實行王教的根本,近來負責儒學教育的官員有的不稱職,這樣怎麼能宣揚闡明聖人之道,要用高標準選拔博士,他們的才能要能勝任侍中、常侍的職務。命名各個郡國向朝廷進舉人才,要以是否通經學為首要標準。」
對於儒家學說,曹叡十分重視。他曾下詔說:「世間風起的質樸與華麗,是隨著教化而變化的。大亂發生以來,儒家經典傳播荒廢停止,後起之人進身取位,不通過學習儒家經典。這是由於教訓引導的不充分,還是因為被推薦任用的人不是以品德著稱的緣故呢?現在那些能夠通曉一部儒家經典的郎官,具有治理民眾的才能,經過博士考試成績達到優等的,要趕快任用。那些行為浮華不務正道的,全都罷免黜退。」
深通兵法,洞察人心
保塞鮮卑首領步度根和已經反叛的鮮卑首領軻比能私下串通,并州刺史畢軌上表說他將出兵以對外威脅軻比能,對內震懾步度根。
曹叡看完奏折後說:「步度根是被軻比能誘惑,心裡還有疑懼。如今出兵正好使這兩部分人因受驚而合一部,那談得上什麼威震。」因此下詔書讓并州刺史畢軌不要這麼做,後來局勢的發展,果然和曹叡預料的一樣。
慎用刑罰,體恤人情
對於刑獄之事,曹叡也十分重視,他常說:刑獄關係到天下人的性命。」所以每當遇到審理大案,常常親自但聽訟觀旁聽。
為了讓官員慎用刑罰,曹睿下詔說:「用鞭打作為懲治官員的刑罰,是為了改正他們的怠慢,而近來卻有很多無辜的人因為被鞭打而死,要減輕鞭杖的刑法,把這個詔令寫進法令之中。」
以逸待勞,全勝之謀
諸葛亮從斜谷出兵,屯紮在渭水南岸,司馬懿率領各軍前去抵禦。曹睿給司馬懿下詔說:「只需要依靠堅固的壁壘防守來挫敗諸葛亮的銳氣,使他進不能得逞,退又不能和我軍作戰,停留久了糧食耗盡,搶掠沒有收穫,就一定會撤走。等他撤了再去追擊,以逸待勞,這才是大獲全勝的方法。」
孫權兵鋒指向合肥新城的時候,曹叡拒絕了滿寵撤出合肥新城的守軍,把敵人引誘到壽春的做法。曹叡對群臣說道:「合肥新城是兵家必爭之地,只需要固守,孫權自然不戰而退。」
司馬懿征討公孫淵時,曹叡堅定的支持司馬懿出兵,在群臣認為公孫淵不可能被擊破時,曹叡說:「司馬懿能在危險時刻制定應變的謀略,擒殺公孫淵指日可待。」最終全都和曹叡預料的一樣。
英年早逝,托孤司馬
景初三年春正月初一日,太尉司馬懿回到河內郡,曹叡用驛站的快馬把他召來,引進臥室內,握著他的手說:「我病的重了,把後事托付給您,希望您與曹爽共同輔佐我年幼的兒子,我能夠見到你,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司馬懿跪地叩頭流淚,當天曹叡在嘉福殿去世,當時年僅三十六歲,二十七日安,葬在高平陵。
有人說曹叡英年早逝是由於其縱慾無度,揮霍自己的精神和身體所致。在怪人看來,曹叡在史書記載中並無喪德之舉。至於英年早逝,只有兩種可能:一、先天性的遺傳性疾病,其父曹丕也很早就去世了;二、被人所害,至於是誰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