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何憑一條錦囊妙計打敗孫權十萬大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如何憑一條錦囊妙計打敗孫權十萬大軍

提起錦囊妙計,網友們想到的可能就是諸葛亮,其實三國之中,曹操也使用過錦囊妙計,而且還用得非常成功。用七千人吃掉了孫權的十萬大軍。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孫權不成,班師前只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後第二年,孫劉在荊州火拚,曹操乘機佔領了漢中。  

劉備妥協後送給孫權三郡,自己率軍回師同曹操爭奪漢中。孫權在同劉備合解之後,也趕緊班師,集中10萬人企圖吃掉合肥守軍。曹操對此早有防備,在出征張魯前,曹操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命令張遼只有在孫權率軍攻打時才准打開。孫權見曹操在漢中,未能及時回到東邊,便親自率十萬人出征合肥。張遼和樂進李典素有矛盾,在孫權進攻前夕,張遼打開曹操送來的函件,曹操叮囑,如若孫權軍來到,張遼和李典應出城迎戰,樂進率軍守城,至於護軍薛悌則不要出戰。

當時魏軍才七千人,吳軍十萬,雙方兵力懸殊,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張遼認為曹操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教函要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反過來攻擊他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有何疑惑?李典對張遼的想法比較認同。李典張遼都是勇將,於是他們連夜募集勇士,一共得到了八百人,張遼下令殺牛犒賞軍士,準備明日大戰,吳軍士氣高昂。天亮時,張遼被甲持戟,率先發動攻擊,魏軍雖少,但全是騎兵,吳軍雖多,但多為步兵,騎兵機動性好,殺掉就走,吳軍怎麼都圍不住八百魏兵。 

張遼殺入吳軍大營後,他一個人就殺死吳兵數十人,斬大將二人,在突擊的過程中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讓東吳軍馬徹底記得了名字。衝入大營後,張遼望見孫權帥旗,發了瘋的殺過去,吳軍宋謙、徐盛兩部都抵擋不住,吳軍從來沒見過這麼能沖能砍的人,慌忙之下士兵全部潰散,紛紛向後逃,幸虧潘璋在後督戰,見吳軍敗退,急忙馳馬追上,在亂軍斬殺二個逃兵,士兵見此,都回頭再戰,將張遼擋在孫權營前。孫權見情形如此緊張,急忙登上附近的山頂,拿著長戟自守。吳軍將張遼擋在山下,張遼衝不上山去,便在山下大罵孫權,企圖激怒孫權下山迎戰,孫權不是孫策,沒有自己哥哥動輒就單挑的膽量。  

不過孫權眼睛還算不錯,心理也過硬,雖然性命危急,但還是清醒的看見張遼只帶了幾百人,於是下令讓軍士將張遼八百軍團團圍住。張遼的坐騎體格比較好,打了半天沒有累,帶著張遼從亂軍中衝了出去。有幾十個魏軍見張遼衝出,紛紛高呼將軍難道要拋棄我們了嗎?張遼見壯又再度衝進包圍網,從吳軍中衝出一個口子,救出了被圍的幾個人,餘部幾百人全部退入合肥城。經此一戰,吳軍被嚇破了膽,本來還指望十萬人打七千人能佔點便宜,結果這仗之後吳軍士氣全失,頓失銳氣。

孫權只能下令全軍修整守備,合肥城內的曹軍也有了準備的時間。魏軍死守合肥,孫權輕鬆率軍圍住了合肥。但是吳軍連續攻打了十多日,遇到守軍的死守,吳軍死傷慘重,恰逢當時淮南疫疾流行,吳軍病死不少。孫權不得以,只能命大軍班師,而他自己則莫名其妙的帶著一千虎士和凌統、甘寧、呂蒙、蔣欽幾員大將斷後。吳軍從逍遙津北撤退,張遼在合肥城上看到吳軍主力撤退,乘機率軍追擊圍住了孫權。孫軍一千人頓時混亂,孫權被圍後凌統親率三百近兵衝入重圍,甘寧在外圍引弓射擊,呂蒙、蔣欽率幾百人死戰擋住魏軍。凌統一陣拚殺,終於救出孫權,凌統讓孫權一個人先走,他自己回頭再戰抵擋魏軍。但孫權在逃跑的路途中碰到被自己人毀掉的橋,橋板被拆,孫權過不去,魏軍殺到,孫權狗急跳牆,抓著馬鞍、用助跑衝過斷橋,孫權在逍遙津南面遇到三千人吳軍,小命總算是揀回來了。 

孫權成功逃脫後,凌統和甘寧在自己也身受創傷的情況下,殺死數十人後,披甲潛行逃走。此戰,是孫權一生中最屈辱的一戰,10萬人打七千,不僅輸的慘,而且自己也差點被活捉。能把仗打的這個份,孫權的軍事水平真是低到了極點。來分析一下曹操的這條錦囊妙計。張遼這個人,「少為郡史,武力過人,」張遼率眾歸降了曹操後曾不避大險隻身到敵營威勸昌郗投降成功,又在敗袁紹、攻袁譚、征柳城等大戰中屢建功勳,並多次得到曹操的賞識。曹操把張遼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組織和協調守軍的核心作用。張遼果然不負曹操所望。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曹操為什麼不讓李典守城,樂進出戰?

看過三國的我們都知道,樂進是個性情如烈火的武將。曹操稱他「每臨功戰,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為此特封他個雅號叫「沖折將軍。」而李典的性格與樂進不大為同,「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但他好像與張遼不和)李典年僅35歲就死了,但卻得到了長者的美譽,不難看出他是個愛學習,有修養,顧全大局的人。按常理叫李典守城,樂進出戰更加適合。  

曹操偏偏倒用二人,這不令人費解嗎?細細分析一下,這正是曹操用人的超長表現。在曹操看來,大敵當前,張遼置個人得失於度外是沒問題的,李典有「素不與諸將爭功」的品格,如見張遼以大局為重,配合張遼也沒有問題。有了這二人的團結和統一,就不愁把樂進帶起來了。如果讓樂進出戰,很難保證不與張遼爭功鬥氣,如果二人發生爭吵李典很難協調,那樣三人就不能形成一個整體。這裡還隱藏著一層意思:明明應該樂進出戰而令其守城,又說樂進「將軍」其實是說你樂進如果爭著出戰,那麼三個人的凝聚力會更大,這才是曹操希望的第一方案:如果說樂進不明白這個意思。老老實實的守護,也是不錯的第二方案曹操的一封密信,為三人的團結對敵設了一個「雙重保險」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能做到萬無一失。

正如曹操所料,張遼見信,率先表態,慷慨激昂的表示決一死戰,緊接著附和的就是李典。《三國誌·李典傳》是這樣寫李典的:「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何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三國演義》描繪此戰更為神奇:「這一陣殺的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夜不敢蹄」如果說,團結就是力量,那麼人和就是戰鬥力。這件事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的用人之所長。曹操果然是「超世之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