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孫權繼承了自己哥哥孫策的大權,統領江東,三分天下。對於孫權,有這麼一句評價,叫「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外戰外行,說的是他在爭奪天下的時候,比不上他的哥哥孫策。孫策能在袁紹、曹操這些人的嘴裡搶肉吃,還能從容不迫的撤退。
而孫權這方面就非常差了,他少數的幾次親征基本都是失敗告終。逍遙津一戰,孫權統領了十萬大軍,結果被張遼八百名精銳擊敗,接著就全盤皆崩,只能逃回江東。
但孫策敢把基業交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那是因為他看重身上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會用人,也就是內戰內行。
周瑜、張昭、黃蓋這些人,在江東的資歷都比他老,但仍然願意為他賣命。魯肅、陸遜、甘寧這些新起來的人,也願意跟他一起打拼。不光是在平時,就是在戰場上,也有不少人甚至願意為他獻出生命。
回到逍遙津一戰,孫權敗得很慘。張遼攻擊孫權的時候,是發動了一場突襲。很多吳國的將領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擊敗逃走。但還有人沒有撤退,反而更加勇猛的在那裡跟魏軍廝殺,他就是陳武。
陳武是安徽廬江人,十八歲的時候就主動拜帖,找到了當時還寄人籬下的孫策,願意投奔他。從那時候起,他就跟隨孫策征戰天下。
孫策曾經俘虜了不少廬江人,就把這些人交給陳武,訓練出一支軍隊。不負孫策所望,陳武確實把這支軍隊訓練得很好,也立下了不少戰功。
因為陳武為人很寬厚,人緣非常不錯。孫策死後,孫權也非常看重這位部將。而且他戰功也好,業務能力不錯,就被升為偏將軍。
當危機關頭的時候,陳武知道自己不能退。因為他要是退了,孫權跑不掉,東吳的危險才真正到了。陳武拚死作戰,可等到孫權逃出後,他已經精疲力盡,最後戰死沙場。
陳武犧牲的消息傳回後,孫權嚎啕大哭,十分的哀痛。他親自出席了陳武的葬禮。這麼一位著名將領去世,孫權的悲痛也能理解。
但孫權還做了一件事,他並沒有下令優待家屬,而是讓陳武的愛妾也要跟著殉葬。這在當時,被很多人議論。
孫權的這種做法,其實後來曹操也幹過。但對文人來說,他們認為帝王要有仁愛之心。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孫權的這種做法,已經是他殘暴的開始。而晚年的孫權也確實十分猜忌功臣,濫殺掉不少人。
這讓很多人才都陸續離開了江東,東吳到後期也面臨著人才缺失的困境。如果不是靠著留下來的老班底,恐怕早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