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孫權哪裡不如阿斗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有兩個半「托孤重臣」,但是命運卻截然不同,而看這兩個半托孤重臣的命運似乎能得出一個結論:劉禪在某些地方比曹操和孫權都做得好。這兩個半托孤重臣,分別是郭嘉、張昭、諸葛亮。因為郭嘉雖然被曹操當做托孤重臣來培養,但是還沒有「上任」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只能算半個。為此曹操很是懊悔,在給荀彧寫信的時候說:「國家這是在用生命為幫我建功呀!」其實曹操是應該懊悔的——他用人太費了,郭嘉實際是被他累死的。要是郭嘉還在,司馬業想三馬食槽,早就被鍋(郭)扣住了。
兩位兩個托孤重臣都聽到了同樣三個字,就是這三個字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三個字就是「君自取」。當年孫策把孫權托付給張昭張子布,還說了一番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而劉備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也說了一番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耐人尋味了,張昭其實是憋屈死的,因為孫權掌權之後,就幾乎把張昭打入了冷宮,原因就是他曾經按照孫策的遺囑,鼓動孫權投降曹操,也就是「緩步西歸」。以至於孫權在稱帝之後毫不客氣地嘲諷張昭:「我要是當年聽了你的話,現在已經要飯了!」
孫權這段話記載在《江表傳》裡,裴松之給《三國誌》做注的時候引用了。在孫權稱帝的慶功酒會上,孫權為周瑜大唱讚歌。這時候張昭端著酒杯想唱幾句讚歌,還沒等開口呢,結果被孫權一句話嚇趴下了:「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史書記載張昭當時「大慚,伏地流汗。」要知道,孫權稱帝那是黃武八年(229年),156年出生的張昭已經七十四虛歲了,一個七十四歲的白髮老人被一個原先視若子侄的人嚇得伏地流汗,這「顧命大臣」當得也實在太窩囊了。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對待顧命大臣這一點上,孫權做的還真不如劉阿斗。而且孫權稱帝后,任命了一個在《三國誌》中連傳都沒有的孫邵當了丞相,而張昭「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在裡宅無事,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算是徹底「退居二線」了。
退居二線的張昭還想給自己看著長大的孫權出點主意,結果孫勸不聽而發生了爭論,孫權拔出刀子恐嚇:「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那意思是你再囉嗦,我可就要宰了你了!
再看看劉禪是怎麼對待諸葛亮的。劉禪剛一即位,馬上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並且讓他開府治事(劉備一直沒讓諸葛亮開府),然後又任命諸葛亮為益州牧——要知道,當時所謂的蜀漢,其實就是益州。於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實現了自己「當管仲」的夙願,而劉禪也做起了齊桓公。
諸葛亮死後,一直受到諸葛亮受到排擠打壓的益州籍官員李邈對劉禪說:「諸葛亮就像呂後的的兄弟和霍光的兒子(呂祿、霍禹)一樣,您一直被孤立軟禁著,今天諸葛亮終於死了,真值得慶祝呀!」可是劉禪聽後勃然大怒:「你敢污蔑相父?推出去,砍了!」劉禪不但不允許別人說諸葛亮半個不字,而且對諸葛亮的後人也是極其優待,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三國演義》裡有)做了二千石省部級的長水校尉,而繼承了諸葛亮武鄉侯爵位的諸葛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尚書僕射,就是首席副宰相,而軍師將軍是諸葛亮當丞相之前的官職。
諸葛亮的後人也為劉備(劉禪)的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諸葛瞻和兒子一起犧牲於蜀漢政權的最後一戰中,滿門忠烈,而這一切,要說跟劉禪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無關,那就不是嚴謹的歷史觀了。這樣看來,劉禪在對待托孤重臣的態度上,要遠遠強於孫權,而蜀漢的滅亡,只能說是時也命也,真不能完全歸咎於「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