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一個群雄並起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誕生了無數英雄人物,以仁義為名的劉備,以忠誠為本的諸葛亮,以奸雄為名的曹操。總之,在這個混戰的年代裡,誕生了無數奇人異事,雖然曹操一生被人們稱為奸相,但他一生並沒有稱帝,而是只稱自己為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毛主席對曹操不稱帝的評價。
對於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很多人做過猜測,有人說曹操根本沒有稱帝的野心,說曹操心如止水,對稱帝並不感興趣。其實,這種猜測的可信性並不高。
曹操南征北戰,特別是官渡之戰,讓曹操坐擁大半個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紹都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戰勝袁紹後,手握百萬雄師,其良田土地更是數不勝數,追溯歷史,多少人僅僅獲得一點土地就稱帝了,所以有些人猜想曹操只想當南征北戰的將軍,而不想稱帝的說法,可信度絕對值得質疑。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只想當漢室的丞相,並不像取漢而代之,這種猜測也有無稽之談的成分,曹操真的是想當一個忠於漢室的丞相嗎,如果是這樣的話,老百姓也不會把曹操當成白臉奸相數千年了。
其實反駁上面的這種說法並不難,曹操之所以只當漢室的丞相,而不取漢代之只不過是想利用漢室罷了,從曹操那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野心,曹操之所以牢牢的和積貧積弱的漢室綁在一起,只不過是想借用漢室「忠臣」的名號,來騙取天下英雄而已,「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就能夠看出曹操對人才的渴望,對建功立業的急切。
這樣來分析曹操,就讓人感到矛盾了,那麼該如何評價曹操呢?這還得從曹操得兩面性來看,起初的時候,曹操也是漢朝的一個臣子,從刺殺董卓可以看出來,曹操當時是有救國之心的。
但隨著時間和形勢的轉變,曹操轉變了自己對待漢室的態度,正是對漢室失去信心,曹操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時勢造英雄」的想法,曹操也完全是按照這樣的方針去做的,這樣性格的轉變,也讓曹操成為了歷史上遭質疑最多的人物之一。
在電視劇新三國裡,曹操很多次說過一句話:「並非我曹操皮厚,而是我把這世上庸俗不堪的綱常倫理都不放在心上了,世人都說我是奸雄,可又拿我這個奸雄莫可奈何,你們這些自詡偽君子的人,也都敗在了我這個奸雄手裡,如果當君子的代價就是被凌辱,被踐踏,被消滅,甚至被殺的話,我寧願當一個可以實現自己抱負的奸雄,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奸惡都不是從表面就能看出來的,也許你們從前錯看了我曹操,現在又錯看了,但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看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