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曹操和孫權沒來干涉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曹操和孫權沒來干涉嗎?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聞曹操要率軍進取漢中,非常擔憂,張松建議劉璋邀請劉備入川,讓其攻打張魯,防衛益州。劉璋於是派遣法正、孟達領兵四千人迎接劉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卓膺等將領入川。建安十七年(212年),劉璋將張松處死,劉璋下令守關將領之文書不要再送達劉備。劉備召白水督楊懷、高沛,責備他們對客人無禮,把這兩人處斬。劉備率領軍隊直接進駐關頭,吞併了楊懷、高沛的部隊。繼續進軍,佔領涪城。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由此,雖然劉備於公元211年就入川了。但是,在公元212年,劉備才和劉璋爆發了益州之戰。對於益州之戰來說,於公元214年結束,也即劉備花了三年左右的時間,才擊敗了劉璋,奪取了益州之地,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曹操和孫權這兩大諸侯都沒有進行干涉。那麼,問題來了,劉備攻打益州用了三年,這麼長時間,曹操和孫權為何坐視不理呢?

首先,就曹操來說,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遇到了後方不穩的情況。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讓不少反對曹操的勢力蠢蠢欲動,為了安撫各地的勢力。曹操在赤壁之戰後下《求賢令》,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盡量把人才收羅到自己身邊,以此來化解各地的反對勢力,比如忠於漢室的力量等。

在此基礎上,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鍾繇率大將夏侯淵以討伐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張魯為名進兵關中。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曹操在公元211年就擊敗了馬超、韓遂組成的聯軍。但是,不管是馬超還是韓遂,事實上都沒有在渭南之戰中被一勞永逸的解決。於是,在公元211年後,曹操還需要應對馬超、韓遂等人的襲擾,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曹操無法干涉劉備攻取益州的行動。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馬超潼關之戰失敗不久,就迅速兼併隴上諸郡縣(隴西、南安、漢陽、永陽等),張魯也遣大將楊昂相助馬超,共集結萬餘人,圍攻涼州刺史韋康於涼州治所冀城(今甘肅甘谷縣南)。與此相對應的是,就韓遂來說,在公元211年被曹操擊敗後,逃回到了涼州,從而繼續和曹操相抗衡。建安二十年(215年),夏侯淵回漢中,留下閻行,韓遂結集羌胡數萬兵眾攻破閻行。不久,韓遂便病死。

也即直到公元215年,劉備結束益州之戰的時候,韓遂依然可以給曹操製造麻煩。而這,自然牽扯了曹操的精力,促使其無法干涉劉備攻打益州的戰役。並且,對於曹操來說,因為逐漸將重心放到了征討孫權上,這也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劉備。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以舟師圍攻曹操水軍,俘獲三千餘人,曹軍溺亡數千人。在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後,孫權成功地勸退了曹操。

對於曹操來說,因為內外部的因素,所以只能坐視劉備奪取益州。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孫權來說,同樣沒有干涉劉備攻取益州的行動。公元209年,在周瑜去世後,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孫權與劉備在京口相見,並同意借南郡給劉備。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周瑜的去世,江東損失了一位可以攻取益州的大將,這也是孫權同意借南郡給劉備的重要原因。

如果周瑜沒有去世的話,孫權很可能就不會把南郡借給劉備,並且江東還可能自己派兵來攻打益州的劉璋。同時,在筆者看來,周瑜去世後,魯肅等主和派在一定程度上佔據了上風,這導致孫權、劉備之間的同盟關係更加緊密。也即在魯肅看來,可以容忍劉備勢力的壯大,因為這樣可以分擔曹操帶來壓力,達到孫劉聯盟共同抗衡曹操的效果。而劉備早一天順利攻取益州,江東一方也好向劉備討要荊州。換而言之,對於劉備攻取益州,江東是樂見其成的。

最後,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聽從謀臣張紘的建議,將治所遷至秣陵。次年,修築石頭城,改秣陵名為建業(今江蘇南京)。同年,又修築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對於孫權來說,明白曹操已將重心放到了東線,所以,孫權的當務之急,不是和劉備爭奪一城一地,而是防禦曹操的進攻。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獲取人口數萬。自此,孫權控制了江淮南部。對此,在筆者看來,獲得江淮南部的疆域之後,可以讓孫權在和曹操的較量中不至於非常被動。

不過,因為曹操一方的實力太強大了,孫權還是不敢掉以輕心,比如到了公元215年,孫權甚至親自率領10萬大軍征討合肥,目的就是清除曹操在江淮一帶的勢力。當然,非常遺憾的是,在逍遙津之戰中,孫權被張遼重創。在此基礎上,合肥這座城池長期被曹魏佔據,無疑讓東吳如坐針氈,可謂如芒刺背。總的來說,劉備攻取益州的時候,雖然耗費了三年的時間才擊敗劉璋。但是,因為曹操和孫權各有各的事情要忙,也即無暇他顧,這讓劉備可以在沒有外力干涉的背景下奪取巴蜀之地,以此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