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公孫度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公孫度和董卓部將徐榮是同鄉,在徐榮的力薦下,公孫度得以出任遼東太守。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劉協遷都,此時中原混亂不堪,而遼東郡偏居東北,所受影響較小,公孫度藉機振興,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繼則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儼然以遼東王自居。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
在保境安民的政策指引下,燕國成為亂世中難得的「世外桃源」。200年官渡大戰之時,曹操為拉攏公孫度、封他為永遠侯,公孫度拒絕了曹操的拉攏,史料記載「我王遼東,何永寧也!」,公孫度面對曹操也是霸氣外露。並且打算在曹袁兩敗俱傷後進軍許昌。不料天不假年,他於204年去世。子公孫康繼承其位。
公孫康繼位後,一直對朝廷恃遠不服,甚至也想西侵中原,然而不久後,曹操派張遼收復東萊諸縣,又接連擊破袁譚、袁尚、烏桓等勢力,兵鋒逼近遼東,才令公孫康大為驚懼。為表示歸順,公孫康命人將逃難至遼東的袁尚、袁熙兄弟殺死,並將其首級奉送給曹操,才使得自己的地位轉危為安。曹操為籠絡公孫康,便封他為襄平侯,進拜左將軍。
公孫康自知無力與曹操為敵,利用把目光轉向了三韓地區,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大破高句麗,攻陷其國都,又設置了帶方郡(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起兵討伐韓濊,揚威朝鮮半島。然而公孫康命短,死後因二子年幼,其弟公孫恭繼位,公孫恭則因病漸漸變成了閹人,不能治理遼東。公元228年,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成年後,脅迫叔叔公孫恭讓位,於是魏明帝封公孫淵為楊烈將軍、遼東太守,這裡有一個細微變化,公孫淵並未封侯。
公孫淵其父公孫康被曹操封為左將軍,封襄平侯。爺爺公孫度拒絕曹操的封的武威將軍,永寧鄉侯,以遼東王自居,公孫淵對魏明帝曹叡給自己的這個很不滿足。此時曹魏、蜀漢、東吳之間也相當熱鬧,先是曹魏與蜀漢諸葛亮之間不斷的戰爭、又是東吳孫權在石亭之戰大破曹魏不久後稱帝,曹魏還要應付北邊新崛起鮮卑首領軻比能,如此熱鬧公孫淵也想參加進去。
公孫淵便開始在曹魏與東吳之計周旋,他既接受曹魏政權的官職,又向東吳稱臣,他甚至罵曹魏:「今魏家不能采錄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訛得行其志,……猥興州兵,圖害臣郡。」同時對孫權極盡吹捧奉承之能事:「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時不世遇。」向孫權出謀,讓孫權統一天下:「誠原神謨早定洪業,奮六師之勢,收河、洛之地,為聖代宗。天下幸甚!」
公孫淵的想法並沒有什麼問題,他想鼓動孫權與曹魏對抗,一方面遼東就會安穩,另外一方面公孫淵也可以趁兩敗俱傷之際,再次拓展自己的勢力。但公孫淵卻沒有認清當時的形勢,曹魏勢力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孫吳加蜀漢都不可能滅掉曹魏。
東吳還是有明白人,東吳自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以下等舉朝勸諫,認為公孫淵必敗,因此反對孫吳對公孫淵的支持,但這個時候稱帝的孫權,早就被公孫淵忽悠住了,孫權便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害怕魏國生氣來打,但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就殺掉孫權派來的使者送給曹叡,曹魏一高興又對公孫淵冊封。但此時他卻懷疑魏國使團,一緊張又把魏國使團包圍了。
公孫淵的所作所為自然被曹魏使團告知魏明帝,為解決公孫淵與孫權聯合的的這個隱患,魏明帝遂於237年命幽州刺史毌丘儉以武力為後盾,攜書信印章徵召公孫淵入朝。公孫淵自知已無退路,遂率軍攻擊毌丘儉,竟然僥倖獲勝。擊退魏軍的公孫淵立刻自我膨脹,對魏朝的畏懼之心蕩然無存,遂於同年淵自立為王,是為燕國,並誘其侵擾北方減輕自身壓力,又再次稱臣於吳,希望得到外援
在公孫淵心裡,他以為孫權會幫他,但其不知道,孫權雖然打戰不行,但玩政治手段他公孫淵可不是對手,他玩的一套都是孫權當年都玩過,因此孫權表面對公孫淵說:「與弟同休戚,共存亡,雖隕於中原,吾所甘心也。」,但根本就沒有動作。魏明帝已經開始排兵佈陣,命令司馬懿率軍遠征,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公孫淵被俘。至此,割據遼東五十年、歷三代四任「當家人」的遼東公孫氏政權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