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發動夷陵之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發動夷陵之戰?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劉備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劉備伐吳,是關羽敗亡,荊州丟失後的必定選擇。

魏國的劉燁就為曹丕分析:蜀國雖然弱小,但劉備可不是個簡單的主啊,他整天想的就是怎麼亮肌肉,震懾住益州那幫土著。現在劉備丟了荊州,又折了關羽,把老本都陪進去了,益州本地勢力也不是省油的燈,對他這個外來戶的實力已經產生了懷疑,如果劉備再不秀一下肌肉,恐怕就可能壓不住那幫地頭蛇,所以,劉備必定會伐吳。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劉燁是誰,是曹操手下著名的謀士參謀,僅次於荀彧、荀攸,與郭嘉等並列。當時,二荀、郭嘉都早已病死,曹丕繼位後,劉燁已經是魏國頂尖的謀臣。事實證明,劉燁果然說中。

劉備必定伐吳有三個原因:

一、就是人盡皆知的為關羽報仇,這條原因,不用多做解釋。作為從劉備起兵就始終跟隨的資歷最老的部下,關羽之死,對劉備的老部下們是一次沉重打擊,如果不為關羽報仇,老人們從情感上恐怕都難以接受。另外,從個人情感上,劉備也必須出兵,這是情感角度的原因。

二、劉備手下,存在著幾個派系。比如關羽、張飛為代表的老資格,也可以把他們稱為中原系,諸葛亮、馬良、魏延為代表的荊州系,此外,還有法正、李嚴等為代表的益州系。

其中,最不穩定的就是益州系。因為劉備軍本來就是客軍,通過巧取豪奪,拿下了蜀中,但劉璋父子統治西川數十年,影響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去的。關羽北伐吃緊時候,向上庸要求發兵,益州系的孟達卻勸說劉封不要發兵,間接導致關羽敗亡,劉封也因罪被賜死,孟達則更乾脆,直接率領四千多家部曲投降了曹魏,給劉備巨大的打擊。

這些變故,益州系可都看在眼裡,心懷異志的遠遠不止一個孟達,此前漢中的申耽、申儀也是例子啊。 所以,這些人,看到劉備的失敗,難免不會幸災樂禍,蠢蠢欲動,加劇了他們對劉備的不信任。

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

答案很明顯,打回去,讓他們看看蜀漢的實力,用實際行動打臉,堵上他們的嘴。

這是內政角度的原因。

三、荊州對蜀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丟了荊州,僅僅憑借貧瘠的西川,蜀國再想翻身,怕是劉邦再世都要搖頭,從軍事上看,奪回荊州,勢在必行。

這裡所說奪回荊州,並不是說要恢復到關羽戰前的格局,甚至奪取整個荊州,因為蜀國沒那個實力,拿下了也守不住。

但是,戰爭是政治服務的,孫權你不能白拿這麼多好處,我劉備怎麼著也得叫你吐點出來,至於能吐多少,則取決於蜀國的武力壓制有多強。

所以,劉備必須出兵,這是軍事角度的原因。

這點,從蜀漢伐吳軍事行動的細節可以得到佐證。

221年7月,蜀軍已經擊敗了吳軍,攻佔了巫山、秭歸。

不過,此後蜀軍卻毫無動作,眼睜睜看著孫權向曹丕稱臣,化解了兩面受敵的尷尬。又眼睜睜看著吳軍調兵遣將,大都督陸遜集結兵力西進。

直到222年2月,蜀軍才正式開始夷陵戰役。

這中間,間隔了整整六個多月,如果劉備是鐵了心要奪回荊州,以他這樣的老兵油子,會不懂得兵貴神速的道理嗎?

什麼原因呢,只有一個可能,雙方在談判。

蜀軍屯兵峽口,作固守之狀,並沒有在兵力佔優的時候強攻,正是為了在談判桌上取得成果。

怎麼談的,細節無從得知,最後肯定是談崩了。也可能,談判只是孫權的緩兵之計,劉備是中了圈套,白白喪失了先手的大好機會。

所以,從情感上、內政上、軍事上,劉備都必須作出伐吳的決定,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這也是個正確選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