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諸葛亮於五丈原前病逝,臨死前,他為了保全蜀國實力,安排諸軍撤退。諸葛亮經過慎重考慮,召集楊儀、費禕、姜維安排撤退事宜。諸葛亮臨終托付的人中,有楊儀,卻沒有魏延,結果待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願撤退,楊儀以謀反罪誅殺魏延。然而楊儀本人也沒有落得好下場。回成都後並沒有成為諸葛亮的繼位人,由於多次抱怨朝廷,被貶後於235年自殺。
據《三國誌》記載,魏延驍勇善戰,但是性格孤傲,朝中大臣都選擇避其鋒芒,「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二人素來不和,且都不是心胸豁達之人,這為後來的兵變埋下隱患,諸葛亮也很無奈,一個是驍勇的大將,軍中二號人物,一個是自己臂膀(丞相長史),頗有才幹。誰也不好偏袒。
魏延和楊儀都是有才無德的人,孫權曾對費禕說,「楊儀、魏延,牧術小人也」,然而諸葛亮也沒辦法,兩人都是頗為得力的人才,用人之際,不可能廢了其中任何一個。
諸葛亮的考慮:從諸葛亮的選擇和用意之深來看,不愧為千古肱股之臣,先說說諸葛亮的真實選擇,諸葛亮在自己命不久矣時,主要考慮了兩個問題:第一,短期的,蜀漢精銳盡在此,如今兩軍對壘,自己死後,軍心動盪,如何保存這支關係蜀國之國本的軍隊,也就是怎麼安全的撤退?第二,長遠的,選擇誰作為自己繼位人,能夠保證蜀國的長治久安?
諸葛亮的選擇:撤退重任交給楊儀、費禕、姜維,其中楊儀臨時掌軍,費禕、姜維輔之。沒有跟魏延說,魏延聽命撤就撤,不撤就由他自由發揮。但是,請注意,諸葛亮只是讓楊儀臨時掌軍代理撤退事宜,而不是讓楊儀當繼位人,諸葛亮真正安排的繼位人既非魏延也非楊儀,而是蔣琬和費禕。
為什麼諸葛亮要這麼安排?先,諸葛亮無意殺魏延,就算魏延不聽話,諸葛亮的安排僅是「君便自發」,他深知魏延隨孤傲,但是絕對是忠臣,事實上,最終結果也是如此,魏延本有北走降魏的機會,但他沒有這麼做。
先來看看諸葛亮考慮的第一個問題,他為什麼棄魏延安排楊儀作為臨時指揮長官。其一,楊儀長久一來,一直是諸葛亮的助理,「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軍戎節度,取辦於儀」,軍中大小事務楊儀一手操辦,很得力,所以交給楊儀放心。部下也最能服從,不會出亂子。其二,魏延剛愎自用,自視太高,若交給他,必定不會聽命撤退,戰敗則後果不堪設想,而楊儀則會聽從自己的安排。其三,魏延有政治野心,如果大權交給他,以後蜀漢可能無人能控制得了他,有可能被他把持朝政,而楊儀則文人出身,臨時交給他,後面收回權力也方便。
第二個問題:蜀漢的長治久安。他則既沒有選擇魏延也沒有選擇楊儀,為什麼?因為諸葛亮考慮到,楊儀、魏延都是有才無德之人,且心胸狹隘,錙銖必較,在朝廷中,也不是很得人心。若由他們中的任意一人當權,朝廷中必定生亂。影響蜀漢的穩定。所以諸葛亮放棄了他倆。而蔣琬、費禕呢?「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是理想的繼位人選。
最後的結果:諸葛亮不愧為「神人」,深謀遠慮,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兩個目標。他的第一個目標,保全蜀國精銳順利撤退,王平報上武侯大名就已經嚇退魏軍。實現了。第二個目標,蔣琬和費禕接班,維持蜀漢的安定,也實現了, 蔣琬為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呢?中軍師,無所統領。蔣琬和費禕雖無大才,但是也算繼承了武侯遺志,蜀漢至少維持了二十年的安定。
至於魏延和楊儀,魏延果然不願撤退,楊儀借此誣陷魏延造反,誅殺魏延及其三族。並且踩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作惡不!」,而楊儀自己,也沒有好下場,回去就被奪了軍權,僅僅被任命為中軍師,楊儀本以為自己應該接班武侯的,落空之後,對蔣琬、費禕在自己位置之上憤憤不平,到處抒發不滿,後被貶,被貶後自殺掉。
楊儀和魏延本來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二人本都可以成為諸葛亮死後蜀漢最為倚重的重臣,然而,卻由於自己的性格和品行,誤了自己,也險些誤了國家。這也更加凸顯了諸葛亮的偉大,不世出的大才之下,仍然殫精竭慮,一心為公,實在難能可貴。可堪稱千古第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