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何許人也?之所以他會在歷史上留下一定的存在感,是因為他怒懟曹操的故事讓人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也從另一個角度襯托了曹操當時的處境和內心的情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三國誌》中禰衡連正式的傳記也沒有,最早關於他的記載,只是裴松之在注《三國誌.荀彧傳》時,注引了一篇短文《平原禰衡傳》,這篇短文算是禰衡在《三國誌》中的正式登場文書。
後來,到了《後漢書.文苑列傳》,才正式有了禰衡專屬的傳記。
種種跡象表明,禰衡是那種在電視劇裡也活不過兩集的人,歷史存在感並不強。但在民間傳說中,關於禰衡的《擊鼓罵曹》卻是老百姓們津津樂道的橋段,這對於那些不喜歡曹操的人來說,簡直是太酣暢淋漓了,太大快人心了。就這樣,在歷史小故事中口口相傳,禰衡作為一個高傲狂妄的名士形象家喻戶曉,並經久不衰。
禰衡,字正平,平原郡人,是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史書裡說他「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
而作為三國時期另一位文化名人孔融在推薦禰衡的時候是這樣說的:「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躒。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之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准之,誠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仇;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詞,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
此外,關於禰衡為曹操擊鼓《漁陽三撾》一事也有記載:「音節殊妙,淵淵有金石聲。坐客聽之,莫不慷慨流涕」。
就連最後舉起屠刀殺死禰衡的黃祖都說過禰衡甚得其意,跟他肚子裡的蛔蟲一樣。
由此可見,禰衡是個很聰明的人,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但這樣一個聰明絕頂而又才華橫溢的人,為什麼會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死亡之路呢?
禰衡老是要得罪曹操曹老闆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有所成的禰衡和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一樣,也一直想找個好老闆、好平台來一展平生所學。但是,找工作這事,就跟薛定諤的貓一樣,你不打開那個盒子,你根本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好還是壞?
建安初年,曹操遷漢獻帝劉協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朝廷局面慢慢穩定。禰衡也覺得曹操管控下的許昌才是一個正規而又前途的平台,於是,滿抱希望地來到了許昌,這和當下的大學生畢業之後想往大城市裡跑一樣,並沒有錯。
但是,一個吃瓜群眾要有一個吃瓜群眾的覺悟,一個求職者也要有一個求職者的姿態,你禰衡來找工作,扎扎實實準備好「簡歷」和「作品」,多拜一下碼頭,多走點路子,不就行了?
也不知道是受了什麼刺激,原本很有真才實學的禰衡突然之間變得玩世不恭了。估計還是前期求職不太順利,一副懷才不遇的樣子。
聰明的禰衡決定背道而馳,立志做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噴子來引人注意。於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憤青就這樣誕生了,禰衡天天諷刺辱罵那些權貴,感覺全世界都欠他的一樣的。由於,禰衡本身確實有兩把刷子,也漸漸地成為了許昌文化界的知名狂徒。
據說,當時唯二能進入他的法眼的人只有著名學者孔融和楊修,但他並不好好稱呼人家,他把孔融叫做「大兒」,把楊修叫做「小兒」,言下之意,就這兩個人還有資格和他並稱為文化人,但也只配做他的小輩。至於陳群、司馬朗(司馬懿家的扛把子)則成了他心目中「殺豬賣肉」的人。曹操在他眼裡只是一個莽夫;荀彧在他看來不過是一個小白臉;趙稚不過是一個管廚房的飯桶。總之,許昌的名流沒幾個能逃過他那張破嘴的!
孔融還是舉薦了曹操
但是,當一個人真正有才華的時候,還是會得到一些額外的尊重的。被禰衡稱為「大兒子」的孔融並沒有因他的無禮而遷怒於他,反而不計個人恩怨地向曹操舉薦了他。
眾所周知,剛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也正是需要「千金買馬骨」的時候,他一直想通過樹立「求才若渴」的正面形象來打消士族階級對他內心的排斥,來拉攏他和士族階級的距離感。
於是曹操順理成章地約見了禰衡,但是禰衡卻以「道不同不相為謀」為由,說他身患狂病,不肯相見,而且言語之間也不夠委婉,不夠客氣。老虎的毛歷來只能順著摸,怎麼能夠倒著捋?身為大老虎的曹操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想不通呀,咋這世界上還有這麼給臉不要臉的人呢?
曹操直接讓禰衡趕緊給我滾過來,否則休怪我老曹翻臉不認人!禰衡終於來見曹操了,曹操為了殺一殺他的傲氣,故意讓禰衡擔任鼓吏,為大家助興。
禰衡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勞資是那種任由擺佈的人嗎?於是故意身穿一件破舊的單衣,就閃亮登場了,並彈奏了一曲《漁陽》。
一曲彈完之後,就有曹操的屬下過來勸他:「老禰啊,這畢竟是公共場合,咱這樣衣不蔽體的,影響不好,咱別鬧了,換上新衣服去見曹丞相好不好?互相給個台階下,行不?」
結果禰衡卻當眾脫光了,裸體示眾,全場驚駭。弄得曹操很沒面子又哭笑不得,只能故作大方笑著說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一看,禰衡這個玩笑鬧大了,這不是喝醉了酒,就是摔壞了頭呀!趕緊與禰衡苦口婆心一番,大意是讓他去給曹操謝罪。又和曹操解釋道,那小子是神經病發作,你大人有大量,別跟他一般見識。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改天定當登門謝罪。
曹操一聽說禰衡要來謝罪,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囑咐門人不要阻攔禰衡覲見。可後來禰衡來是來了,卻依然身著單衣,拄著枴杖來的。不但沒有當面謝罪,反而站在大門口,又把曹操罵了一番。
這下子可徹底把曹操罵得火冒三丈了。曹操對孔融說:「禰衡就是一個豎子,一個鼠輩而已。我要殺他,別人會說我不能容人,所以我不殺他。但許昌他是沒法待,讓他去劉表那吧。」
曹操之所以不殺禰衡,一方面是因為曹操確實想給自己樹立「寬宏大度」的旗幟,另一方面,曹操也算看透了,禰衡這種嘴炮王者對他並沒法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並且把他送到劉表那裡去,他也指定活不了多久。懟天懟地懟空氣的人,最後肯定會把自己給懟沒了的。
禰衡在遇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時,決不妥協自己,這一點其實是難能可貴的,畢竟他有選擇高傲地死去的勇氣。但是不是,除了硬碰硬,就沒有別的方式了呢?
當環境不可改變的時候,要麼離去,要麼改變,艱難地活著永遠比高傲地死去更容易。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徐庶就比禰衡做得更讓人肅然起敬。
禰衡是一個性情剛烈的人,他不願意和自己和解,也不願意向現實低頭,這種人固然讓人感覺很可愛,甚至可敬。但實際上卻有點讓親者痛仇者快,徐庶要是不是因為自己老母親被曹操挾持了,他也可能會誓死不從,但他至少還是在現實面前低頭了,說明他是一個懂得變通的人。禰衡卻堅持一條路走到黑了,或許他把他的信仰看得勝過一切吧!或者,他愛他自己勝過愛他周圍的所有人。
禰衡不能僅僅當作一個反面教材
2、當我們被周圍的人讚歎為有才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去審視自己?禰衡無疑是個有才的人,也確實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這樣的人在我們生活之中也並不少見。
當我們進入一個環境之中時,越是因為鋒芒畢露,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我們越要學會謹慎、內視。因為這個世界是千變萬化的,它一定不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當別人說你有才的時候,或許是由衷的佩服,但也有可能是別有用心的捧殺。
我們要學會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適合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去發揮,別因為有人說你有點管理才能,就覺得不當個總經理都對不起自己一樣;別因為有幾個路人誇你長得真帥,就覺得所有妙齡少女都得圍著你轉。認清自己,才能最大程度保證自己在慾望的浪潮之中不迷失方向、不得意忘形。
禰衡顯然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看世界,凡是與我三觀不合的人,那就連路人都做不成了,非得做敵人,做人不要這麼絕對。要知道,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本身也是一種才能。當周圍的人都在用一種和你不一樣的方式在處理問題時,雖不代表他們就一定比你牛逼,但一定證明這個地方是不適合你,不要留戀,也不要想迫切地想證明自己,該來則來,該走則走。
司馬懿的大哥也被禰衡罵過
3、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並不見得能被真正重用。這個世界的人和事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不是「我愛你,你就必須愛我」,也不是「我有才,你就非我不能用」,沒有絕對的理所當然,也沒有絕對的公平。
禰衡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恨,反而有一點點可愛,因為一個飽學之士如果失去了最起碼的風骨,變得奴顏婢膝,其實是更讓人反感的。但禰衡卻又讓人覺得十分的可憐,懷才不遇、真心錯付,這是大多數才子的通病,讓人唏噓。
我們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有才就一定要受到重用,因為大多數領導用人的時候,對外公開的形象一定都是「求才若渴」、「唯才是舉」,這是必要的社會名片。但是,在這背後其實有著極其複雜的邏輯,首先領導要用一個人才的之前,一定會考慮這個人用得可靠不可靠,這個人的才能與自己的實際需求相不相符,這個人能否與自己的立場保持一致……這背後條條道道多著呢?其次,領導還會考慮到用一個人才的代價和收穫等等。
總之,沒那麼簡單,你未婚,我未嫁,我們就要纏纏綿綿繞天涯,這樣的故事一般都只存在於童話故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