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人有個習慣:好事全是算一個人的。到了《三國演義》,主角成了諸葛亮,聰明全到了孔明一個人身上。《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說,周瑜要殺孔明,命他監造十萬支箭,以及孔明立下軍令狀,利用大霧的機會,逼近曹營,用草船借箭,還跟魯肅一邊借箭一邊喝著小酒嘮閒嗑。故事生動、好看,但只是故事,並不是真的。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最精彩的一段,是最能表現諸葛亮智慧的故事,這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可是,真實的草船借箭並不是這樣。
《三國誌·吳主傳》引《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說的是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帶兵南下進攻東吳的濡須(安徽無為東南),孫曹兩軍隔長江相持了一個多月,也沒分出個勝負。這天,孫權親自坐著條大船來到江面觀察曹軍的動向,結果挨了一頓猛箭,差點兒把船給弄翻了。
曹軍集中「火力」,沒少用「子彈」,看來是下了狠勁兒。孫權沒有借箭的意思,也沒說是草船,只是察看敵情。孫權船的一側中箭太多,有些傾斜,將要翻船。孫權急中生智將船調個頭,讓另一面也受箭,兩面挨打,求個平衡。結果平安無事回到營寨。
《魏略》是魏國郎中魚豢寫的,自己人記自己的事,犯不著往孫權小兒臉上搽胭粉。此事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孫權沒有想到借箭,但將船換一面受箭,說明孫仲謀腦瓜好使,這事本身也挺有意思。
到了宋元話本《三國誌平話》,變成了另一個人。「周瑜用帳幕(遮住)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面。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支箭。周瑜喜道:『謝丞相箭。』曹公聽得大怒。」
這時,也看不出周瑜是借箭,只是得了便宜賣了乖,氣一下曹操。說「約得數百萬支箭」,這已經是小說家的誇張,一個人射出十支箭,就需要有十萬人同時開弓,還得除去射到水裡的,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中國人有個習慣:好事全是算一個人的。到了《三國演義》,主角成了諸葛亮,聰明全到了孔明一個人身上。《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說,周瑜要殺孔明,命他監造十萬支箭,以及孔明立下軍令狀,利用大霧的機會,逼近曹營,用草船借箭,還跟魯肅一邊借箭一邊喝著小酒嘮閒嗑。故事生動、好看,但只是故事,並不是真的。
現在小學課本也有了《草船借箭》。從娃娃抓起,草船借箭的主人是諸葛亮,已經難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