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諸葛瞻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公元263年,魏國發動了結束三國鼎立局面的滅蜀之戰。司馬昭派遣18萬大軍,兵分三路取蜀。
在丟失漢中後,蜀將姜維立刻退守劍閣,與魏軍相持。而為破解僵局,魏將鄧艾率精兵萬人偷渡陰平,奇跡般的出現在了成都平原。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諸葛亮長子諸葛瞻領兵數萬與鄧艾在綿竹關決戰。結果他和兒子諸葛尚全部戰死,用自己的生命為蜀漢政權劃上了殘缺的句號。隨後,劉禪率眾投降,蜀漢滅亡。
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不可能對兵法一竅不通,而且他擁有著數倍於魏軍的兵力,而且是佔據險要、以逸待勞,為何最後卻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呢?下面,我們簡要分析一二。
一、戰前形勢
公元263年,魏發動的滅蜀之戰,幾乎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原因有二:
1、從國力上講,蜀漢與曹魏已經差了不止一個等級。
從國土面積上講,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佔據著東漢十三州中的青、徐、兗、豫等九州,而蜀漢僅有益州一州之地。
曹魏所有的九州,同時也是當時人口最為稠密之地。據統計,曹魏當時的總人口大約在450萬人左右,而蜀漢僅有人口90餘萬。
與土地、人口相關性很強的因素還有經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經濟,何談戰爭?
蜀漢經濟結構單一,農業勉強自給自足,能帶來「外匯」收入的僅有蜀錦而已。在蜀漢末期,由於連年征戰,朝政黑暗,朝廷已經拿不出足夠的金錢來支撐前線的戰爭。
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曹操強大,不可與之爭鋒,如若爭鋒,也要等到天下有變。
可是,幾十年過去了,蜀與魏之間的國力差距越拉越大,蜀戰爭魏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2、從人才上講,蜀漢面臨著兵微將寡的尷尬局面。
在蜀漢後期,由於受制於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蜀軍的數量基本維持在10餘萬,除去需要鎮守各地的兵力,真正能夠拿出來的機動力量僅僅數萬人而已,對付魏軍根本是捉襟見肘。
而且,在蜀漢後期,益州本土人士中鮮有優秀人才。原來劉備帶來的荊襄人才幾乎全部凋零,雖然偶然有幾個不錯的降將投誠過來,那也是杯水車薪。因此,我們也通常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來形容這一時期蜀漢的人才困局。
二、戰爭經過
公元263年8月,18萬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其中東路軍由鍾會率領,直取漢中;西路軍由鄧艾率領,攻擊沓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斷姜維歸路。
面對大兵壓境,姜維果斷後撤,退回劍閣。憑藉著劍閣天險,他組織了嚴密的防守,魏軍多次攻打,皆不能克,與蜀軍進入到了相持階段。而由於蜀道艱險,魏軍糧草供應困難,眾將已經有了退兵之議。
關鍵時刻,鄧艾站了出來,主動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劃。他率領一支萬餘人的精兵,通過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艱難的繞過了劍閣,出其不意的出現在了江油城下。結果,江油太守馬邈投降,鄧艾順利進入成都平原。
魏軍近在眼前,成都城內人心惶惶。劉禪匆忙做出以下決策:一是由諸葛亮長子諸葛瞻率軍抵禦鄧艾,二是召各地部隊救援成都,三是向吳國求援。
劉禪這三招,不可謂不高明,如果實施得當,蜀漢完全能夠吃掉鄧艾,轉危為安。得到命令後,蜀漢在巴東的部隊立即開向成都,盟友吳國也調兵遣將,向成都增援,其老將丁奉還主動出擊魏國壽春,以緩解蜀漢的軍事壓力。
但是,錯誤竟然首先出在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身上。
首先,諸葛家族在蜀漢威望極高,諸葛瞻出馬,也確實能起到振奮士氣、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諸葛瞻長期在成都朝廷中樞,完全不具備領兵打仗的實戰經驗。而他的對手鄧艾,卻是屢次擊敗姜維的沙場宿將,有勇有謀。
再者,雖然諸葛瞻帶領數萬之眾,在數量上要比鄧艾多得多。但是,鄧艾統領的是魏軍精銳之中的精銳,而諸葛瞻帶來的是成都的城防軍加上一些臨時招募來的士兵,魏蜀雙方在真實戰鬥力上相差太大。
在冷兵器時代,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精兵,完全可以擊敗數倍於己的烏合之眾。雖然蜀軍戰鬥力差,這也是劉禪能夠拿出來的最後一支能戰鬥的力量。
諸葛瞻的前鋒部隊最初在涪城與鄧艾遭遇,結果剛一接戰,就被鄧艾打得大敗虧輸。
諸葛瞻本來想速戰速決,所以並沒有採納部下堅守不戰的建議,但眼前的現實,讓他開始正視雙方在戰鬥力上的差距。
於是,諸葛瞻放棄涪城,退回到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綿竹關。
諸葛瞻退守綿竹關,這是明智之舉。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鄧艾因為孤軍深入,後勤補給是個大問題。而蜀軍如果能夠堅守不出,等待各地勤王部隊到來,然後合兵一處,必能圍殲鄧艾。
而老奸巨猾的鄧艾,鄧然不會坐視這種結果發生,他使出了「激將法」,勸降諸葛瞻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
諸葛家族祖籍山東琅琊,因此鄧艾以「琅邪王」的高官厚祿,誘騙諸葛瞻投降。
當然,他知道諸葛瞻是不會投降的,只會被激怒。結果,諸葛瞻怒斬鄧艾使者,主動出關與魏軍決戰。
綿竹關之戰進行得十分慘烈與悲壯,儘管魏軍戰鬥力佔優,但因為兵力懸殊,他們一開始幾乎被蜀軍吃掉。關鍵時刻,鄧艾擺出破釜沉舟的姿態,假意要斬掉自己怯戰的親兒子鄧忠,結果魏軍士氣大振,全力反擊並將蜀軍擊破。激戰中,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等主要蜀漢將領全部戰死。
綿竹關一戰,蜀軍雖然戰敗,但仍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此時成都尚有守軍,各地勤王軍正在趕往成都的路上,姜維還在死守劍閣牽制鍾會的魏軍主力。
但是,綿竹關之戰卻是讓蜀漢軍心崩潰的一戰。正因為諸葛瞻在蜀漢享有較高的影響力,他們父子的戰死,更加重了成都百姓的恐慌心理。
因此,在成都的劉禪君臣,也失去了繼續抵抗的鬥志。
所以,諸葛瞻其實是決定蜀漢滅亡的關鍵人物,他與其父親當年最得力的助手馬謖一樣,都敗在「紙上談兵」這4個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