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有才無德,為什麼還能得到劉禪的重用?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瞻有才無德,為什麼還能得到劉禪的重用?

諸葛瞻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諸葛亮是一直跟隨劉備的謀士參謀,對劉備來說,諸葛亮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然而,到了劉禪,諸葛亮儘管大權在握,可是畢竟換了一位主君,也不太可能和從前一樣。劉禪對諸葛亮雖然是很尊敬,但這是否是他重用諸葛瞻,也就是諸葛亮的兒子的原因呢?縱觀諸葛瞻的一生,明明白白體現了四個字,有才無德,為什麼劉禪還要重用他呢?

蜀漢末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人才的使用和選拔也越發凋敝,也正因為如此,劉禪越發信賴那些元勳宿舊的後人,很多重臣的子孫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諸葛瞻也是在這個時期得到重用的。儘管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有所保留(比如他遲遲不為諸葛亮立廟,又曾說過「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但諸葛瞻作為他的愛婿,在使用上並未受到影響。

諸葛瞻十七歲時拜騎都尉入仕,轉年就遷任羽林中郎將,隨後升為五校之一的射聲校尉,又升為侍中、尚書僕射,還加任諸葛亮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諸葛亮在蜀中遺愛甚深,所以官吏百姓也常常將朝廷的善政歸美於他,使得他顯露在外的聲名超過他的實際水平。而劉禪大力獎掖提攜諸葛瞻,除了親緣關係和平衡荊州集團的實際需要外(諸葛亮長期執荊州集團牛耳,而荊州集團又是穩定朝廷最重要的勢力,後期執掌朝政的董厥、樊建及中層幹部向充、習隆等人皆屬荊州集團,諸葛瞻作為諸葛亮唯一健在的獨子,勢必要予以重用),相似的成長經歷恐怕也是一個內在原因。

他們都是父親晚年所得,劉禪出生時劉備的年齡和諸葛瞻出生時諸葛亮的年齡相同,皆為四十七歲,正因為如此他們陪伴在父親身邊的時間較短,也沒有時間充分聆聽父親教誨,尤其是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年方八歲,尚為髫齡兒童,對父親的軍政才能又能領悟多少?所以儘管他擔任的都是朝廷重要官職,但總體水平尤其是軍事指揮能力有待商榷。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在魏國掌握大權的司馬昭密謀伐蜀,但是在征伐之前他放了一個煙霧彈,又是敕青、徐、兗、豫、荊、揚諸州,又是令吳國降將唐咨作浮海大船,對外造成將要對東吳有所動作的假象,實則將目標指向蜀漢。遠在沓中避禍的姜維得知消息上表後主,要求派遣廖化、張翼等加強陽安關口與陰平橋頭的防守。

可是萬惡的大宦官黃皓此時卻正迷信巫鬼。根據天人交流的結果,黃皓認為敵人將自行退去,因此稟告後主不必過分渲染這一事件。所以儘管漢中一帶局勢日漸緊張,朝中大臣卻一無所知。而在該年夏天,司馬昭果然委派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率領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在揭幕戰中蜀漢軍隊戰勢不利,陽安關守將蔣舒投降,傅僉英勇戰死。鄧艾和諸葛緒則分出多路軍隊對姜維在沓中的機動軍力進行圍追堵截,姜維雖然機智地跳出包圍圈,然而漢中已不可守,於是他和張翼、董厥、廖化等軍隊會合後退往劍閣關。

在劍閣關姜維和鍾會殺得難解難分,鍾會倚仗軍隊較多,而姜維則有地利之優,因此雙方對峙良久,鍾會不能前進一步。而十多萬大軍每日所耗糧草十分驚人,鍾會屢次進攻無望,已有退軍的打算。正在這時鄧艾出手了,他於十月中旬,親自率領主體為金城太守楊欣所部的精兵萬人,隨身攜帶劈路架橋工具在前,其餘兩萬人則負載糧草在後,從陰平(今甘肅省文縣)沿白龍江河谷東南行進,並逆溯谷道行入摩天嶺,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甚為艱險,行走無人之地七百餘里,又糧運將匱,瀕於危殆,魏軍見前無人煙,後勤不繼,人人心中皆懷畏懼趑趄不前。

鄧艾見士氣不振,乃親作表率,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始攀木緣崖,魚貫而進,並從青川越龍門山而至江油戍,守將馬邈乃一愚頑之輩,不意魏軍突出劍閣之背,遂降鄧艾。鄧艾遂從江油戍南行,按照預定計劃出左擔道,經馬閣山、天柱山(均位於今天江油市以北),終於進入到了方便行軍的平原地區。

蜀中多年已無大的戰事,現在敵人繞過天險劍閣關殺入平原,使得蜀漢朝廷上下皆驚。姜維、張翼、廖化等宿將尚在劍閣前線無法調回,只有從朝中選擇一位重臣前往抵禦。劉禪在滿朝大臣中挑挑選選,最後還是選擇了諸葛瞻。此前兩年,為限制姜維權力,劉禪已提升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成為領導班子成員,此年諸葛瞻才三十五歲。諸葛瞻在政治上反對姜維窮兵黷武、屢次對外用兵的政策,甚至和董厥密謀以右大將軍閻宇代替姜維,而將姜維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去他的兵權。雖然此事並未施行,但可見諸葛瞻的好惡所在。

諸葛瞻所統軍隊為成都守備軍隊及宿衛軍,軍隊人數足可與遠來疲敝的鄧艾軍一戰。同時劉禪又令把守東大門的右大將軍閻宇率軍西援,僅留羅憲率兩千人駐守永安城,並派人向吳國告急。公元263年11月4日(十月甲申),吳國君主孫休命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壽春,將軍留平就施績於南郡,商議出兵的方向;又令丁奉之弟將軍丁封及孫異等入沔中援救蜀漢。建寧太守、安南將軍霍弋欲率兵往救,劉禪以部署既定,不許他北上。

在此情形下,諸葛瞻帶著蜀漢最後的希望出軍,然而諸葛瞻多年來皆在朝中任職,並不知曉軍戎之事。大軍至涪亭(在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西)後他屯兵不動,聽令鄧艾前進,遂令局面變得不可收拾。黃權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時任尚書郎,亦在諸葛瞻軍中,屢勸諸葛瞻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

諸葛瞻瞻前顧後,猶豫未納,黃崇再三陳述,說到眼淚縱橫仍不能打動諸葛瞻。鄧艾得此餘裕遂從容進兵,並親率先鋒擊破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因無法退至涪城(在今涪城區東),連夜退保綿竹城(今德陽市旌陽區,非綿竹市)。鄧艾還給諸葛瞻寫信,聲稱如果投降的話,一定上表冊封諸葛瞻為琅琊王(諸葛家出自琅琊郡,故有此稱)。

諸葛瞻雖然才具平平,但對蜀漢的忠心卻是無可挑剔的,他當即大怒,斬殺鄧艾使者,並列陣迎敵。鄧艾令惠唐亭侯鄧忠攻蜀陣之右,令司馬師纂攻蜀陣之左,結果兩人初戰失利,回來之後稟告鄧艾:「賊未可擊!」鄧艾怒斥道:「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並要處斬二將。鄧忠師纂二人見鄧艾心如鐵石,知事無更改,於是整軍再戰,大破諸葛瞻軍,諸葛瞻遂戰死,時年三十七。

諸葛瞻長子諸葛尚長歎道:「吾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與尚書張遵(張苞之子,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庲降都督李恢之侄)等皆赴魏軍力戰而沒。鄧艾攻入綿竹城,並進軍至雒城(今四川省廣漢市,雒縣時屬廣漢郡,西南距成都八十餘里)。

諸葛瞻戰死給蜀漢敲響了最後的喪鐘,與稍後劉禪的出降有著直接因果關係。儘管他缺乏軍事眼光,導致全軍覆滅的責任不可推卸,但英勇犧牲在戰場上也足以讓旁人無話可說。正如干寶所評價的:「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入晉後擔任郿縣縣令,後來得善於推介人才、以「山公啟事」知名的尚書僕射山濤推薦,後位至江州刺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