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字士載,荊州義陽人,生於公元197年,自幼與其母親相依為命。那時的南陽正值軍閥混戰,袁術、張繡、劉備、曹操先後在此鏖戰,許多無家可歸的流民因此產生。後來,曹操將這些流民遷到汝南,鄧艾也在其中。因為家境貧寒,鄧艾曾給人放過牛。十二歲那年,鄧艾又跟著母親搬到了豫州的穎川郡。
光武帝劉秀起家初期,追隨左右的多是穎川、汝南、南陽三郡的豪強和名士。所以,當劉秀平定群雄後,給這三地功臣的待遇最為優厚。後來,這些功臣探知劉秀有收兵權、抑武揚文之意,遂專注於儒學。因此,此三地的文風十分濃厚。鄧艾遷徙於三地之間,無形間受到影響,也具備了一些讀寫的能力。已故太丘縣長陳寔,即曹魏名臣陳群祖父的碑文中有八個字,「文為士范,行為士則」,意思是做的文章成為世人所推崇的典範,做人的準則為士大夫所傚法。偶然讀到的鄧艾看完很有感觸,遂將自己的字改為了「士則」。
在那個年代,九品中正制正盛行於世。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官吏的選拔多被世家大族操控,一般的老百姓很難獲得做官的機會。就算做了官,也很難進入高層。鄧艾這個人,很勤勉上進,就是有口吃結巴的毛病。這個生理缺陷加上他寒門的出身極大地阻礙了他的仕途發展,最後只好做了一個看守稻田草堆的下等小吏。這一干,就過去了將近二十年。期間,鄧艾愛上了兵法。史料記載,鄧艾出差時但凡遇到高山大川,總會停下來察看地勢,研究哪裡可以屯兵,哪裡可以設伏。周圍的人知道鄧艾一干二十年也不得陞遷的背景,均對其冷嘲熱諷,鄧艾聽了卻不在意。或是天道酬勤,或是運氣好,苦等多年的鄧艾終於被上司提拔了一回,當上了典農功曹,獲得了協助管理農田的資格。
當時魏國對屯田事宜很關心。司馬懿為何能擊敗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就是因為糧多。因此,司馬懿對糧食生產尤其重視。一次,鄧艾被上司派到洛陽匯報工作,偶被時任太尉的司馬懿發現。交談過後,司馬懿認定眼前的這個中年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毫不猶豫地把他留在了身邊。碰巧,魏國正好準備在淮南一帶屯田,司馬懿想看看鄧艾的才能,遂派他前往考察。鄧艾不負所望,回來後寫了一篇《濟河論》,具體闡述了自己的屯田構想。他認為當年曹操之所以能統一中原,取勝的妙訣就是許下屯田。如今北方安定,關中也息兵多年,唯有淮南戰事不斷。因此,每次大軍南征都要從內地轉運糧草,從經濟角度來說很不划算。淮河流域土地肥沃,唯一欠缺的就是水利不興。把這一點捋順,就解決了屯田問題的根本。然後再安排人力,實行輪休作業,六七年後便可積蓄足夠的軍資。司馬懿看罷很滿意,當即照準實行。
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雖然努力控制局勢,可國內仍舊動盪不已。駐守隴西的蜀將姜維看到了這一點,遂發動了北伐攻勢。這時,鄧艾身在隴西軍中,他準確判斷出了姜維的作戰意圖,及時向魏軍主將獻策,終使姜維無功而返。戰後,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封討寇將軍。隨後,鄧艾又被調到了中原,並參與了司馬師討平毋丘儉之戰。也就在毋丘儉叛亂的同時,蜀將姜維再度發兵北伐。
這一次,和以往不一樣。我們知道,諸葛亮死後,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的蔣琬。他摒棄了諸葛亮兵出隴右的戰略,比較傾向從漢水東進伐吳。因此,只撥給姜維少量的軍隊經營隴西。蔣琬死後,費禕繼任。他有感於蜀漢連年征戰,所以打算將精力用於治理內政。有時拗不過姜維,也只是撥給他不到一萬的軍隊。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姜維這才真正掌握了軍權。但他的運氣也著實不佳,先是郭淮、後是陳泰、最後是鄧艾,來的對手一個比一個難纏。尤其是鄧艾,簡直成了姜維的剋星,總是看穿姜維的軍事部署,先他一步而行。
西線局勢的穩定使司馬昭得以集中精力剷除國內異己。所以,當司馬昭完全掌控曹魏軍政大權的時候,也就是司馬氏篡魏自立的時候。但在此之前,司馬昭必須要建立蓋世功勳,對外征伐立功當然是最好的選擇,當年曹操不也是這樣做的嘛。可是,先伐吳還是先攻蜀呢?司馬昭選擇了後者!於是在263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的第29年,司馬昭派出了十餘萬精銳展開了滅蜀之戰。
此時,姜維率部正屯田於沓中,聞聽曹魏發兵的他趕緊做出了回援的決定。誰料鄧艾早已奉命進行了攔截。一番激戰,姜維最終擺脫了魏軍糾纏。正要去救漢中,前線卻傳來了漢中失守的消息。姜維當機立斷,馬上收容散兵退至劍閣天險。
從漢中入蜀,古人常行金牛道。走金牛道,須先經陽安關、白水關至小劍山。然後再溯大劍溪而上,抵達高聳入雲的大劍山,山巔之上便是聞名遐邇的天險劍門關。大劍溪兩岸最窄之處僅有數丈寬,上則陡壁千仞,下則溪流噴湧。人行此間,方可體會何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不消說,十餘萬魏軍來到此地,根本難以發揮人數優勢,只能望關興歎。誰知,正當魏軍主將鍾會在劍門關愁眉不展時,老將鄧艾卻領著一支孤軍從人跡罕至的陰平小路插入了蜀中腹地。
此時,蜀漢的精兵猛將全部集中於劍門關,劉禪只能臨時拼湊了一支軍隊交給諸葛瞻禦敵。跟隨諸葛瞻一起出征的還有一些未經戰陣的功臣子弟,如黃權之子黃崇、李恢的侄子御林右部督李球、張飛之孫尚書張遵、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總而言之,這些人並不缺乏戰鬥的勇氣,但缺乏臨陣作戰的經驗。反觀鄧艾這支孤軍,自深入蜀地後便沒有了退路,只能死戰求生。其實,對付鄧艾這支孤軍,最有效的辦法是堅壁清野+消耗戰術。可關鍵時刻,諸葛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沒有及時據守涪城將鄧艾堵截在山險之地。眼見諸葛瞻躊躇不進,尚書郎黃崇趕緊勸他搶佔有利地形,可諸葛瞻卻猶豫不決。最終,鄧艾軍擊破蜀軍前鋒,順勢佔領了涪城。
涪城的丟失,讓諸葛瞻處在了一個極其尷尬的位置上。若要進兵,鄧艾已經控制涪城。從敗兵口中可知,這部魏兵訓練有素,屬於久經沙場的精銳之師。自己這支部隊新兵居多,缺乏攻城經驗。況且,涪城還有一條洶湧湍急的涪水為之屏障。於是,諸葛瞻遂做出了兵退綿竹的決定。史料記載,諸葛瞻退至綿竹後,鄧艾率軍旋即跟進,兩軍於綿竹城外爆發了激戰。結果,一場沙場宿將與白面書生之間的對決很快分出了勝負。諸葛瞻父子戰歿陣中,黃崇、張遵、李秋等一干文武也相繼戰死。263年11月,鄧艾率軍進入成都,蜀漢帝國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