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說了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時說到,周瑜的二分天下,本期我們就來聊聊二分天下到底是什麼樣的
其實二分天下最早是由魯肅在建安五年的時候提出來的,也就是公元200年。當時的孫策剛剛遇刺身亡,還沒有弱冠之年的孫權掌握大權,說白了就是一個小孩子。當時可以說是外憂內患,宗親孫輔通敵,而作為孫權堂兄的孫暠卻想著奪權,好在曹操和劉表都無心顧及孫權,才有了喘息的機會。
在《三國誌·魯肅傳》中是這麼記載的「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而周瑜提出這個計劃時,國內還沒有消滅黃祖,北上曹操沒有徹底消滅袁紹勢力,而隔壁荊州卻依舊在劉表手裡,而長江上游之勢又是劉表佔據,可以說對江東地區的優勢依然存在,況且魯肅在這裡的重心並不是「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而是要孫權認識到「漢室不可復興,曹操補課卒除」,所以孫權應該以「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為目標,也就是做好割據南方,與曹操隔江對峙的準備。
在計劃提出時,赤壁之戰已經打完,曹操敗退,劉表已死,此時的劉備還沒有壯大起來,周瑜的設想是,在攻佔荊州和益州、漢中之後,和關中的馬超結盟,然後再把主力撤回荊州,以荊州為主攻方向,和曹操對峙,伺機北伐。
理想是好,現實卻很骨感,劉備也不是省油的燈,所謂囊中之物的荊州東吳並沒有收入囊中,名義上只是曹操的。
對搶佔荊州方面,周瑜也不夠積極,對於劉備也完全不夠重視,以至於劉備提前搶了荊州大部分地盤,後來強迫孫權將已經佔領的主要據點也借了出去,這就是所謂的劉備借荊州,東吳也就徹底失去了實現這個二分天下計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