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兵強馬壯,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公孫瓚兵強馬壯,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三國時期有幾支非常著名的精銳部隊,像虎豹騎、陷陣營等,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也是其中之一。儘管這支精銳部隊人數不多,但能夠訓練出這樣一支部隊,說明公孫瓚的部隊水平不差,否則,矮子裡選將軍,選出來的將軍也還是矮子。公孫瓚打敗劉虞,打敗過袁紹,可說是傲視北方群雄,但就是這樣一支強悍的部隊,公孫瓚卻在短時間內迅速土崩瓦解,這一切都是怎樣發生的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公孫瓚不知道愛惜人才,不管百姓死活

公孫瓚打敗劉虞,擁有了整個幽州,於是將行政中心遷往易,大興土木,建樓千餘。興平二年,袁紹聯合麴義,在鮑丘將公孫瓚打敗,斬首兩萬多。公孫瓚退守易京,屯田自保。相持一年多,麴義糧食耗盡,率眾退走。公孫瓚乘勝追擊,將麴義打敗,獲得了大量輜重。當時大旱,再加上蝗災,幽州鬧起了嚴重糧荒。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卻不知道體恤百姓,反而忘記了別人的好處,記著別人的過錯,想方設法進行報復。在幽州有名望的人中,公孫瓚必定想方設法給人安插罪名加以迫害。有名望人家子弟中有優秀者,則一定要將他們發配到邊遠窮困之地,總怕這些人的名望超出自己從而對自己不利。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還振振有詞說:「富貴人家的子弟你給了他好處,他會覺得這是他應該得到的,不會記著給他富貴人的好處。」這不但使百姓怨聲載道,士族豪門也對公孫瓚不滿。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地都把公孫瓚任命的官吏殺掉,脫離公孫瓚,聯合劉虞的舊部反叛公孫瓚。

公孫瓚不管部下的死活

建安三年,袁紹聯合麴義等人進攻公孫瓚。袁紹剛起兵向北,公孫瓚南部邊界的軍隊,不是將自家軍隊的將帥殺掉,就是放棄了抵抗,致使袁紹兵不血刃長驅直入到達了公孫瓚的易京。公孫瓚的軍隊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來這都是公孫瓚自己種下的惡果。曾經,公孫瓚的別部為敵人所圍困,向公孫瓚求救,公孫瓚不但置之不理,還發表了一番謬論。公孫瓚說:「今天救一個人,以後所有的人將依仗有救援而不盡力作戰。我今天不救援,以後的人想起這個事情就會拚死戰鬥。」只可惜,事情並不像公孫瓚想的那樣發展,軍隊不但沒有拚命自救,反而自己保命去了。

戰略戰術都乏善可陳

幾戰失利,公孫瓚徹底放棄了抵抗,退到易京固守。他以為,連樓百座是不可以攻擊的,他現在有樓千座,誰又能將其攻克?更何況這些樓高五六丈,還有的高十丈,有三百萬斛的儲糧。在他看來,等這些糧食吃完,天下的形勢早已經明確了。事情雖如他預料的有些相似,即袁紹連續攻擊數年不克,但天下形勢並沒有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公孫瓚這種戰略上的放棄,讓他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之下,而天下諸侯仍然在忙著擴大地盤,根本沒有人有閒餘時間來管他和袁紹的閒事。建安四年,袁紹將全部的軍隊調來圍攻公孫瓚。公孫瓚派自己的兒子向黑山張燕等求救。公孫瓚的計劃,自己率領一部分騎兵殺出,依靠西南山,利用黑山張燕的軍隊,截斷袁紹的退路。長史關靖說:「現在我們的軍隊已經土崩瓦解,大家所以還能堅持著,是因為他們的老小還都在將軍你的身邊。假如現在將軍你出城,軍隊沒有了主帥,易京的危險立刻就會凸顯。到那個時候,將軍失去了根本,孤身在荒野之中,能幹成什麼事情呢?」公孫瓚沒有出城,這也使他失去了最後可以和袁紹一戰的機會。建安四年春天,公孫瓚的兒子公孫續從黑山求來了救兵,張燕等人率大軍分三路來救公孫瓚。公孫瓚派人拿著書信去和兒子聯絡,約定軍隊到了以後,舉火為號,然後他從城中殺出,內外夾擊。不想,這封書信被袁紹獲得,在約定的時間裡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按約定出城。袁紹設好埋伏,公孫瓚大敗,退回到城中固守。袁紹加緊進攻,公孫瓚知道已到窮途末路,將妻子姊妹等殺死後自焚。

公孫瓚最終失敗,當然有其戰術上的原因,但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主要還是政治和戰略上的。三國成名諸侯,都把「漢道陵遲」掛在嘴邊,雖然大多數還沒有公開稱帝,但擁兵用兵差不多都是為著這個目標進行,比如說那個劉表,部下讓他派兒子去曹操處當人質他不幹,他一死兒子馬上投降了曹操,就是因為他兒子和他的目標誌向不一樣。再說到公孫瓚的戰略目標,在這樣一個大環境框架之下,想靠著幾座高樓坐觀天下成敗,別人能讓你這般逍遙自在嗎?別說你手裡還有一個幽州,就是韓馥當年把冀州讓了出來,天下還沒有他的立身之地呢!在三國這盤大棋前,諸侯只能是執棋者,想置身局外當一個觀棋者,沒人答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