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為了強調自己所進行戰爭的正義性,戰前對對手進行政治上的攻擊是一種常用的手段,比方說劉邦就列舉了項羽的十條罪狀。公孫瓚和袁紹交戰,也上書朝廷,列舉了袁紹的十條罪狀,那麼,公孫瓚列舉袁紹的這些罪狀有事實依據嗎?
公孫瓚因為抵抗北部烏桓有功,被任命為奮武將軍,封薊侯,受大司馬劉虞節制。漢獻帝劉協想擺脫董卓東歸,正好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就派劉和去聯絡劉虞向西來接應。劉和先到了袁術這兒,袁術有自己的打算,就把劉和扣留,讓他給劉虞寫了一封信,說等劉虞的兵到了,和自己的兵一道行動。劉虞得到了這封書信,就派了數千騎兵給劉和。公孫瓚知道袁術有野心,就勸劉虞讓他不要派兵,劉虞不同意。公孫瓚害怕袁術知道了對自己怨恨,也派遣自己的堂弟公孫越帶著一千騎兵前去,同時暗中讓袁術扣押劉和,奪了他的數千騎兵。袁術派遣公孫越跟隨自己的部將孫堅,孫堅當時駐紮在陽城和董卓軍對陣。袁紹想奪取陽城,就派部將周昂(一說為周昕)前去攻打。交戰過程中,公孫越被流矢所中陣亡。公孫瓚憤怒地說:「我弟弟的死,罪魁禍首是袁紹。」於是公孫瓚出兵磐河,準備報復袁紹。出兵的同時,公孫瓚給皇帝上疏,列舉了袁紹十大罪狀:
其一,袁紹當年任職司隸,正值國家多災多難,太后攝政,何進輔政。袁紹不能夠提出正確建議,改正錯誤,而是專門進讒獻媚,招來不軌之人,疑誤社稷,致使丁原焚燒孟津,董卓成為混亂之源頭。其二,董卓違背禮制,把皇帝當做人質。在這種情況下,袁紹不能出主意想辦法為君父排憂解難,而是不顧臣子的節操傳統,自己逃亡流竄。這種行為違背臣子使命,背離主人。其三,袁紹作為勃海太守,本應當攻打董卓,但他卻選擇出外招兵買馬,不告訴父老兄弟,致使太傅(袁隗)滿門被殺,不仁不孝。其四,袁紹興兵兩年,從來不體恤國家艱難,只顧封官,樹立自己的親信,囤積大量的糧食物資不是為了救難濟困,盤剝百姓沒完沒了,百姓怨聲載道。其五,逼迫韓馥,竊取了冀州,還私自刻制官印,任命官員,對下行文總是稱謂詔書。看袁紹的行事方式和王莽沒有兩樣,這樣下去必將作亂。其六,袁紹讓人觀察天象,給這個人大量的財物賄賂,和他一道進食,約定日期攻取郡縣。這難道是大臣該有的行為嗎?其七,袁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共同招兵建軍,劉勳降服了張楊有大功,仍然效命朝廷,然而卻因小事對劉勳加以迫害。袁紹就是這種沒有信用的奸佞邪惡無道之人。其八,袁紹殺掉上谷太守高焉和故甘陵相姚貢,只因為他貪得無厭,向這兩人索要錢財,二人沒有滿足袁紹的要求。其九,袁紹的母親不過是一個侍女奴婢,地位卑微,袁紹也是卑賤之人,這樣的人本不應該擔當重任,更不應該被封爵。袁紹不知進退,有辱袁氏宗族名譽。其十,長沙太守孫堅,曾經領豫州刺史,他驅逐董卓,祭掃陵墓宗廟,忠心王室,有很大的功勳。袁紹卻讓無功之人竊取他的職位,斷絕孫堅的糧食供給。導致他不能繼續進攻董卓,使董卓繼續為害。
這十條罪狀,有沒有事實依據呢?應該說有的與袁紹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主要責任者,比如說何進董卓之事,讓袁紹負責有點兒過於苛責。有些是諸侯們都這樣做,袁紹也不例外,比如說招兵買馬,據眾佔地,任命官吏。至於諸侯們相互征伐,不為己用者必處之,更是比比皆是。有說道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袁紹以皇帝的禮制做事,行文用詔書和觀天象等;二是袁紹的出身問題。其實,當時勢力比較大的諸侯都想當皇帝,只是很多人沒有顯露而已。袁紹曾經讓耿苞散佈代漢言論,他做出僭越違制的事兒一點都意外。看看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可見袁紹這樣做是有點兒太過著急。封建社會有一種宗法制度,嫡庶有別,子以母貴,袁紹如果確實是侍女所生,這身份被人拿來攻擊也是有原因的。不過,此事還存在著一定的疑點。有一種說法是袁紹過繼給了伯父袁成,這樣袁紹就成為了袁成的正式繼承人,這在家族關係中袁紹就是嫡長子,身份仍然顯貴。這就像曹操的父親曹嵩,你可以看不起他是個養子,但你能妨礙人家繼承父爵嗎?曹丕當皇帝後,不是一樣將其追尊為太皇帝嗎?更何況有一種說法,袁紹就是袁成所生。不管怎麼說,公孫瓚這純粹是人身攻擊。
當年楚漢之爭,劉邦列舉了項羽十條罪狀,其中有一條是項羽挖了始皇帝的陵墓,而實際上秦始皇的墓並沒有被盜掘。劉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在古代社會,盜墳掘墓是人所不齒的。可見,為了攻擊對手,有些人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公孫瓚給袁紹所列罪狀也是這樣,有依據的不用說,只要是有那麼一點可以瓜連上的,公孫瓚是一定不會放過的。還有一個問題,所列罪狀正好是十條,是不是也會讓人感覺有湊數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