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法正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劉備兵敗夷陵,致死蜀漢元氣大傷,更為嚴重的是,讓諸葛亮的隆中對成了空中樓閣。
劉備和諸葛亮原計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現在荊州之兵除了被殲滅就是投降東吳,兵沒了;關羽被潘璋馬忠擒殺,上將沒了;荊州被孫權拿去,通向宛、洛的路被堵死了。
所以讓諸葛亮出面阻止劉備伐吳,是十分不現實的,那等於讓他自打耳光。正史中沒有片言隻字記載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只有趙雲和秦宓站出來反對。趙雲是心腹嫡系,而且劉備欠著趙雲的人情,雖然不高興,但也不好意思跟趙雲翻臉。倒霉的秦宓交淺言深,差點被劉備砍了腦袋,直到劉備駕崩,秦宓才花錢贖罪出獄:「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漢朝的「罰銅准贖」,跟清朝的議罪銀差不多,司馬遷就是因為交不起錢,才挨了那一刀。
言歸正傳,話題回到法正身上來。
劉備夷陵戰敗,事後諸葛亮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這話其實說得很明顯了:法正是可以阻止劉備伐吳的,但他更可能贊成伐吳並出任前敵參謀長,有法參謀長在,陸遜的小把戲根本就不好使,劉備最差的結果,就是不勝不敗,吳蜀僵持階段曹操趁火打劫,然後大家借坡下驢各回各家。
法正出征能一鼓作氣滅了東吳最好,但是以法正的戰略眼光,是不會建議劉備一鼓作氣掃滅孫權的——那會中了曹丕卞莊刺虎之際:孫權死劉備傷,曹丕從而刺之,一舉而獲雙虎。
所以最好的結果,就是劉備小勝,孫權在曹丕劉備雙重軍事壓力下俯首乞和,劉備收回荊州土地和叛將,事情又都回到原點。
白衣渡江的呂蒙已經病故(呂蒙跟關羽一樣,卒於公元220年),連「罪魁禍首」都不用交,雙方就可以霸佔休兵,沒準還會把一切責任都推到關羽(可以說關羽先搶得孫權糧食)呂蒙(可以說呂蒙白衣渡江孫權不知情)身上,大家都有台階下。
事實上在夷陵戰前戰後,都是孫權主動求和——與正面進攻的劉備相比,他更怕曹丕背後下手。
在三國三巨頭中,孫權是膽氣最小的一個,是可以用武力威脅他吐出荊州的。於是諸葛亮不反對,他也知道法正不會反對,諸葛亮的美好願望,是法正跟隨劉備出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把荊州要回來。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當然知道法正絕對不會反對劉備伐吳,其中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那明擺著呢。
法正不會反對劉備的原因,就是法正需要建功立業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法正可不是尋常人,他的志向跟諸葛亮一樣,也是出將入相。劉備進位漢中王,諸葛亮升了半格,從軍師中郎將升為軍師將軍,而法正則火箭式上升,當了尚書令、護軍將軍。
法正的權力有多大,咱們提兩個人就行了:荀彧之所以又被稱為荀令君,就是因為他在漢獻帝劉協那裡當尚書令——漢朝尚書令、司隸校尉、御史中丞在朝會時均專席而坐,故稱「三獨坐」。
大漢開國的二號謀士參謀陳平,在劉邦手下當護軍中尉,這個職務後來變成了護軍將軍。
法正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自然誓死報效,伐東吳、收荊州,就是法正報效劉備的最好時機,法正又怎麼會放過?
所以法正若是在世,不但不會阻止劉備伐吳,還會成為積極鼓動者,這時候法正在前方出謀劃策,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食,孫權的日子一定很不好過,沒準劉備的戰略意圖就實現了呢。
之所以說有法正輔佐,劉備有取勝的希望,即使不能大獲全勝,至少也不會一敗塗地,是因為法正真有這個本事。
漢中之戰,曹操一開始是沒太把劉備放在眼裡的,但是雙方一交手,曹操卻驚訝地發現老朋友劉備變得讓自己不認識了:進退有序攻守自如,自己絞盡腦汁還是被打了滿頭包。
經過諜報分析,曹操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原來劉備身邊多了一個法正法孝直。
曹操這才恍然大悟:「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實話實說,三國三巨頭中,以曹操軍事謀略為最高,劉備次之,能惹事兒不能平事兒的孫十萬最差。法正能把劉備變得讓曹操刮目相看,說明他的真實水平,在三國前期是可以排進前三名的——陸遜有投機取巧之嫌,他後來的日子很不好過(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就說明他的綜合能力,還是稍有不足。
當然,法正不會阻止劉備伐吳,而且有法正跟著,劉備有可能打贏,這只是筆者一家之言,最後的結論還是要由讀者諸君來下:如果法正尚在,他會阻止劉備伐吳嗎?如果劉備伐吳有法正當參謀長,他能打贏夷陵之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