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時代還沒當丞相的諸葛亮在蜀中真的地位低下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法正時代還沒當丞相的諸葛亮在蜀中真的地位低下嗎?

首先需要肯定,在三國正式宣佈成立之前,不僅是劉備一方,曹操、孫權等方亦然,他們領導核心的正式官銜和實際權力,是存在著差別的。只從表面官銜考察,是不能探求歷史真實的。當時曹操一方,實力最強,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是實際的君主,漢獻帝劉協則是他手裡的招牌。但曹操決心作「周文王」,不願意公開篡漢,把開國之君的名份留給了他的兒子曹丕。

劉備一直打著「扶漢」的旗號,與曹操對抗。他先據有荊州一部,繼而攻取了益州,事實上建立了蜀漢王朝。但由於曹魏尚未正式建國,劉備自然不能搶先稱王稱帝,給敵人提供口實。既然不能公開稱王稱帝,也就不能公開設立丞相官職。但是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又不可能沒有實際的丞相幫助他治理這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實際執政班子是不公開的,名實是不一致的,——實際擔任丞相的人,從正式官銜上是看不出來的。

劉備正式稱王之前,他的實際的「相」就是諸葛亮,這一點,當時人看得很清楚。譬如劉備取西川前,別人議論他能否成功,就有這樣的話:「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以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也?」諸葛為「相」,關、張為「將」,這還不清楚嗎?

劉備取西川,法正功勞甚大,深得劉備信任,有些人認為他的地位在諸葛亮之上,這種認識是沒有根據的。《先主傳》是這樣敘述劉備當時的主要助手的:「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諸葛亮排在第一位,在法正之上。

「股肱」一般是用來形容國君的主要助手的,所謂左輔右弼是也。古語:「君之卿佐,是謂股肱」。「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周公是成王的叔父,曾攝君位。大公就是齊太公呂尚,為周武王主要謀臣,又是武王的岳父。諸葛亮在劉備政權裡的實際地位,類似於周公、呂尚在周成王政權裡的地位,非相權而何?

諸葛亮在劉備政權中擔任事實的相職,還有更明確的史料。《諸葛亮傳》:「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軍師將軍,是諸葛亮的正式官銜,但他幹的實事,卻是「署左將軍府事」。要知道,當時劉備的正式官銜,就是「左將軍」,而諸葛亮卻坐在「左將軍」的官府裡,替劉備處理政務,這不是實際的「相」,又是什麼?

再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更是諸葛亮實掌相權的鐵證。國君不在,自然要由最重要的大臣替他主持國事。劉備主外,諸葛亮主內,君、相分工,不亦宜乎?這時法正跟隨劉備,出謀劃策,謂之「謀主」,與「股肱」相比,差了一等。

有人望文生義,竟把「足食足兵」理解為調兵調糧,諸葛亮的工作類似於「後勤部長」,其差謬豈可以道里計?「足食足兵」,典出《論語》:「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的意思是說: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使糧食充足,軍備豐裕,並使老百姓信任統治者。所以「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就是說他代替劉備主持軍政大事,治理國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