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可一戰定天下 卻因為這人一句話而落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本可一戰定天下 卻因為這人一句話而落空

曹操晚年曾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此言雖有保全漢室之意,卻又影射出「我學周文王不謀逆,兒子學周武王篡江山」之意。那麼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因為他曾親手把自己走上龍椅的路一步步封死,機會已失。

曹操一輩子有兩次一戰定天下的機會。

第一次是董卓遷都長安,關東諸侯屯兵酸棗,忌憚董卓兵強不敢追擊,曹操認為:「今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僅有張邈、鮑信隨曹操追擊,結果在滎陽汴水被徐榮殺的丟盔棄甲。

如果第一次機會成功了,曹操算是大漢功臣,混個公卿、將軍,封個千戶侯什麼的絕對不是問題。但他失敗了,沒能做成大漢功臣。

如果說這第一次機會是盟軍各懷鬼胎的話,第二次就是他曹孟德自作孽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北定袁紹父子和烏丸,自封丞相,獨攬朝政,聲勢達到了頂峰。當時天下五分:韓遂、馬騰霸涼州;劉璋躲益州;劉表占荊州(劉備依附);孫權據揚州;兗州、豫州、徐州、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司隸屬曹操。可謂曹丞相獨佔半壁江山。

先說涼州,早年曹操佔著天子的名分就曾拉攏馬騰攻打袁氏。又用鍾繇、張既從中盤旋話術,終於把韓遂兒子和馬騰全家「騙」到朝中當個閒官,算是「人質」。自此涼州雖有韓遂、馬超部曲在,名義上卻是漢朝的「藩屬」,也就是曹操的「藩屬」。

再說益州,益州牧劉璋本是接父親劉焉的班,但其任生性柔弱沒有主見。看到曹操一路追著袁紹打、不戰而屈荊州,三次譴使交好。又是叟兵(善戰的少數民族)又是御物的送給曹操。自此益州一章也算完結。

至於劉表,病種的他聽得曹操南下的消息便「嚇死」了,蔡瑁、蒯越等大族本與曹操有舊,慫恿少主劉琮投降。只剩得劉備流落江夏投靠劉琦。劉表荊州也算歸從。

除了江夏一郡的劉備,只剩下揚州孫權一人了。

孫權的江東是接任的兄長孫策之手,而早在公元七年(202年)曹操破袁紹後便曾下書孫權交幾個兒子去朝中當人質。張昭、秦松等人猶豫不能決,周瑜認為如今天下大勢不明朗,應當再觀時機,以待天命。孫權聽從。

如今曹操入荊州,兵不血刃收復水步騎兵數十萬眾,海內震驚。曹孟德自己也飄飄然了,幻想著一統天下的場景,以為孫權也是馬騰、劉璋一路貨色,嚇也能嚇到。於是試探性的去了封信:「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鄉震失色。」說好聽了是和孫權涉獵,實際卻是「我曹某人為朝廷討伐謀逆收你孫權來了,快點投降吧。」

孫權聞信後立即召集群下商議,以孫策托孤大臣張昭為首的眾人認為:「曹操以天子之名征討,拒之不禮。且收復荊州又得長江之險,水陸並下,不可爭鋒,應當迎曹。」孫權躊躇不能定,想必也是這次商議坐了太久,孫權起身便去了茅廁。沒想到有個人卻一直在等著孫權上茅房呢!這人便是魯肅。

魯肅見眾人都言投曹,特意追著孫權出來單獨進諫:「我看眾人都是為了自己考慮,全然不顧將軍您啊!我們在哪不是當官啊,跟著曹操混個一官半職又不難。難得是您啊,您投曹了什麼下場?還能像現在這樣嗎?」孫權聽完歎息道:「眾人意見,太讓我失望了,你的想法讓我很滿意啊!」

魯肅又勸孫權把主戰派周瑜拉回來,並出使交好劉備······

往後的事不必說了,周郎赤壁一炬,曹操數十萬軍隊毀於焦土。而伴隨焦土一起的,還有曹操孤傲自負的心,更有他急於統一稱帝的皇帝夢!

自此曹操生前再也沒機會來到此地,更別說一統全國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