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下大亂,曹操原本勢力非常弱小,但卻在短短的幾年中迅速發展,削平呂布、袁術、袁紹等強敵,一統北方,稱霸天下!那麼曹操用了什麼招數,能夠在短短的幾年間發展起來呢?
也許有人會說,曹操原本勢力弱嗎?其實曹操最初真的很弱,兵少且沒有地盤。191年,關東聯軍解散後,「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好不容易招募四千人,但在路上「士卒多叛」,到最後只剩下一千多人。
後來,黑山賊圍攻東郡,當地官員抵擋不住,曹操率軍擊敗黑山賊,趁機佔據東郡。東漢末年,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東郡只是兗州下面的一個郡。換句話說,當時的曹操的地盤只是一個地級市,他擔任東郡太守,相當於市長。
但誰能想到十多年後,曹操就能稱霸整個北方呢?此後曹操得到一個機遇,當時青州黃巾作亂,兗州刺史被殺,曹操被擁立為刺史,一下子佔據一個州,成功打敗黃巾,組建「青州兵」,此時是192年。
曹操雖然有兵,有地盤,但依然談不上很強大,在此期間,曹操用了三招,實力得到迅速壯大,那麼都是哪三招呢?
第一招,實行屯田。戰爭打的就是經濟,而古代的經濟命脈就是糧食。當時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所以許多諸侯都存在著缺糧的現象。曹操利用繳獲黃巾的物資,在肥沃的中原地區招撫流民,開展屯田,成效很明顯,很快「得谷百萬斛」。
由於曹操的統治區內十分安定,且獎勵農桑,所以經濟很快得到恢復與發展,軍隊也用大量的糧食作為保證。屯田制支撐著曹操集團,所以能夠保證他能開展數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第二招,挾制天子。光有經濟上的保證還不夠,必須在政治上佔據主動。曹操在這方面很有眼光,他迎接漢獻帝劉協到許昌,將其作為自己發號施令的工具,號令天下,東征西討,取得大義的名分。
第三招,唯才是舉。在兩漢時期,官員的選拔採用察舉制,但發展到後來,完全按照門第來選擇官員,世家大族能輕鬆獲得高位,相反庶族地主只能屈居下僚。曹操出身不高,他更加重視人才,因此他提出「唯才是舉」的主張,來選拔人才。因此曹操手下人才匯聚,文臣武將不論出身,都能各盡其才。相反實力強大的袁紹,出身士族名門,依然按照士族的標準來任用官員,導致許多文臣武將紛紛背叛袁紹,投降曹操。
這三招雖然厲害,但畢竟是曹操的實行的,因此也不能否認曹操的能力,他的眼光。在亂世中,曹操能以弱勝強,絕非偶然,191年,曹操任東郡太守,地盤只有一個郡;到200年,曹操佔據黃河中下游地區,官拜丞相;207年,徹底消滅袁紹的殘餘實力,統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