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是忠誠曾拒絕參與對漢靈帝的政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本是忠誠曾拒絕參與對漢靈帝的政變

公元188年,朝廷人事進行了重大調整。朝廷選拔一些清流名臣,比如劉焉、劉虞出任州牧、刺史,前往益州和幽州平定變亂。但是,些許的改良無法改變全局的頹勢,經歷了黃巾之亂的重創之後,東漢王朝已經日暮西山,氣息奄奄。

本年的六月,有位叫做王芬的官員,密謀發動一場政變,誅殺漢靈帝,冊立宗親合肥侯為帝。可是政變還沒有實施就宣告破產,王芬也只能自殺而死。在這場密謀中,王芬曾經邀請曹操加入,可是曹操卻拒絕參加。作為一位曾經熱衷官場,對於政局有嚴重不滿的曹操,為何會不參與這場政變呢?

我們看看王芬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政變。

靈帝即位之後,多行惡政。朝廷先是由外戚竇氏專權,竇武想要聯合朝廷清流的勢力剿殺宦官,不料消息洩露,竇武不能當機立斷於是反被宦官誅殺。整個天下掀起了一場牽涉幾十萬人的大清洗,無數名士文人被殺。由於漢靈帝寵幸宦官,公元184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漢靈帝不但沒有遏制宦官勢力,反而打擊正義之士,讓宦官勢力更加橫行。

確實,在當時漢靈帝的惡行已經讓一些士大夫強烈不滿,不過多數人還是不敢參加這樣的行動。比如曹操,比如華歆。

當時曹操是這麼拒絕王芬的,「廢立皇帝,是天下間最不吉利的事情。在古代,伊尹和霍光曾經做過,但卻是在計算成敗,權衡得失之後再做。這兩個人都身居高位,滿懷忠誠,加上有眾人的輔佐,因此才能獲得成功。而現在,各位認為前人的成功輕而易舉,而沒有看到眼前的困難。用這種非常手段來達到目的,不是太危險了嗎?」

曹操此人,雖然一生狡詐,但是說話也比較坦蕩。在這裡曹操沒有高談什麼君臣大節,而是給王芬分析利害。伊尹、霍光之所以成功,既是因為他們心懷忠義,更是因為他們手握天下大權,有許多人的支持。王芬呢,不過是冀州刺史,追隨的人也不過是二三流的官員,很難獲得天下人的認可。

王芬被曹操拒絕時,也曾經邀請平原人華歆和陶丘洪參加。陶丘洪很想去,可是華歆勸阻了他。華歆說:「廢立皇帝是大事,連伊尹、霍光都覺得困難。現在王芬等人性格疏闊,又缺乏威武的氣概,我料定這次的行動一定會失敗。」於是,兩人都沒有參加。

華歆的話補充了曹操沒有說出的一點,即起事領導人王芬的性格存在嚴重缺陷。畢竟華歆是和朋友聊天,曹操是直接告訴王芬,當然不好意思說明王芬的缺點了。作為行動的領導人,如果沒有縝密的思維,就難免考慮不周;沒有威武的氣概,就難以收服人心。華歆說的頗有道理。

其實,從王芬等人起兵的直接原因來看,這次政變也確實存在許多問題。

當時,東漢名臣清流領袖陳蕃的兒子陳逸和術士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的府上做客。當時襄楷說:「天象顯示,對宦官不利,那些黃門、常侍們看來就要被滅族了。」陳逸聽了非常高興。冀州刺史王芬在座,也非常興奮,說:「如果事情真的是這樣,我願意做先鋒掃除奸佞。」然後王芬就和各地豪傑聯絡。

也就是說,這次行動,並非是經過深思熟慮,不過是一個術士的一番說辭,講什麼天象顯示,宦官必定滅亡什麼的。雖然說中國歷代許多人,尤其是一些皇帝高官都信奉什麼星相之說,可是,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政客們在玩弄星相,借助所謂的星相來製造輿論,左右政局罷了。而把星相當成行動的依據,未免本末倒置了。

王芬行動的起因,十分的輕率。

當然王芬也曾經有過一個實施計劃。當時漢靈帝想到自己在冀州河間地區的舊居(漢靈帝在做諸侯王的時候的居住地)巡查。王芬又借口說黑山軍攻打冀州的一些郡縣,於是開始徵召軍隊,準備在漢靈帝到達河間的時候以武力劫持漢靈帝,然後殺死所有宦官,廢黜漢靈帝,另外冊立合肥侯為帝。

可是,王芬的計劃趕不上變化。一位術士告訴漢靈帝說,北方有一道赤氣橫貫天際,建議漢靈帝不要去北方。漢靈帝就取消了河間之行。

漢靈帝不來了,王芬的行動就完全落空了。

之後,估計是王芬的消息洩露,漢靈帝下令王芬解散徵召的士兵,並徵召王芬前往京城。王芬害怕,就辭官潛逃,逃到平原地區的時候自殺掉。

就在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王芬密謀政變之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漢靈帝設立西園八校尉,以宦官蹇碩作為首領,選擇了一些出身權門的將領擔任校尉,曹操也名列其中,擔任典軍校尉。當時漢靈帝非常看重蹇碩,看重西園新軍,連大將軍也要聽從蹇碩的調遣。

曾經只是擔任過洛陽北部尉、頓丘令、議郎的曹操,一躍而成為西園新軍八校尉之一,除了因為曹操能幹,加上其父曹嵩的宦官家族背景外,不知道和王芬之死有什麼關係呢?

是不是曾經得知政變消息的曹操向宦官集團洩密,然後假托術士,阻止漢靈帝河間之行,然後又除掉王芬,借王芬的血染紅自己的烏紗帽呢?或許不是,或許是,誰又知道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