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對於夷陵之戰來說,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前兩戰分別是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因為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不僅劉備因此氣死,蜀漢的元氣也因此受到極大的損傷。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戰中,諸葛亮並沒有跟著去。那麼,問題來了,劉備為什麼不帶著諸葛亮呢?
首先,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諸葛亮對於劉備進攻東吳,雖然沒有明確支持,但孔明也沒有表示出反對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佔領荊州和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重要基礎。所以,在奪回荊州上,諸葛亮和劉備的態度幾乎是一致的。不過,在劉備出發之際,萬人敵張飛卻被手下暗算了。在張飛這員大將被殺後,蜀漢的武將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了。而就蜀漢的謀臣來說,因為法正、龐統等人的去世,同樣是人才凋零。
所以,就諸葛亮來說,擔負著鎮守後方重任,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劉備不會帶著諸葛亮隨軍出征。同時,對於劉備此前的幾次出征,也沒有帶著諸葛亮的習慣。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在穩定荊州後,率軍進入到益州,一開始,劉備是帶著張飛、龐統等人去的,而諸葛亮、趙雲等人起初是留在荊州。不過,在龐統被殺後,劉備才派諸葛亮、趙雲等人率軍進入到西川。而就漢中之戰時,諸葛亮也沒有走上前線,而是留在成都。彼時,劉備是帶著法正隨軍出征。
那麼,劉備為什麼願意帶著龐統、法正等人隨軍出征,而不是諸葛亮呢?對此,雖然諸葛亮經常自比管仲、樂毅,不過,後人卻認為軍事不是諸葛亮的長處,諸葛亮更像是蕭何、張良,也即擅長於治理、後勤等。對此,《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曾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而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也評價其:「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由此,率兵打仗並非諸葛亮最擅長的事情。
最後,在此基礎上,對於看人非常準確的劉備,自然明白諸葛亮的這一特點,也即沒有隨軍帶著諸葛亮,而是讓諸葛亮負責大軍出征的糧草、後方的治理等。特別是在夷陵之戰時,雖然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非常重要,但是,劉備這一外來勢力,也對益州本土派非常不放心。這個時候,劉備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能人留守成都,不然前方戰敗,後方又出現變故的話,蜀漢真的可能早早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