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勸說一事。歷史上勸劉備不要伐吳的,有趙雲秦宓兩位。秦宓不談,只看趙云:「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嗯,這裡有兩句說的很對,「兵勢一交,不得卒解」。果然,後來劉備與陸遜膠著不堪。「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這句話呢,也算很對。估計劉備當時伐魏會有這效果。但是……
當時為什麼劉備不聽趙雲勸諫執意伐吳孫權雖奪荊州呢?,尚不忘「全據長江,形勢益張」,委周泰為漢中太守,目的不言而喻。更兼關羽覆沒,陸遜進克宜都,三峽之險半失,兩川門戶已開。劉備若此時北上伐魏,防備東吳,北伐兵力不足;全力北伐,又怕東吳故技重施。所以,不奪回三峽之險,劉備無法全心北伐。這便是趙雲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劉備不聽趙雲勸諫,是趙雲的水平還沒上升到劉備的高度,對於全局對於戰略對於軍事對於攻守,作為與曹操媲美的劉備自然比趙雲高明太多。不過趙雲忠貞直諫倒也是美談,也虧得是劉備。換成袁紹敢斬了趙雲(玩笑)。
荊州情節,荊州,不僅是因為那三郡之地,不僅是因為那三萬精卒。還有濃厚的荊州鄉土情結。荊州派系是劉備集團最核心的組成部分。然而荊州喪失,關羽敗亡。在蜀地的荊州派系自然不甘心。劉備不伐吳,荊州派系自然不舒服。所以,為了消弭內部問題,劉備也要先伐吳。
不要和我說,劉備伐吳失敗就是錯的,那麼赤壁漢中之敗,難道曹操都不應該打麼?
劉備本意取回三峽之險,奈何後來所過連勝,再加怒火焚燒,以至於孤軍深入,從而驕兵必敗,這個不用再解釋了。(主要還是陸遜大占天時地利,拖垮了劉備)
小編總結:個人覺得劉備伐吳:第一、劉備還是考慮的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第二、趙雲勸諫一事,不能用來衡量劉備的對錯,言辭高度廣度都不夠。第三、劉備伐吳是不得已,這一決定在當時是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