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字正方,三國時期南陽人,後改名為李平。李嚴早年為郡守中的小官,因為能幹而被人稱道。荊州劉表調李嚴前往各處任職,後又被劉璋任為成都縣令,皆是以才幹被人稱讚。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嚴率軍投降劉備,成了劉備的將軍,為成都的平定立下了功勞。李嚴還隨諸葛亮、伊籍、法正和劉巴一同編訂了蜀中的律令《蜀科》,這也為後來的後漢法律奠定了基礎。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李嚴率領僅僅五千人,就擊潰了聚眾五萬之多的馬秦和高勝等人,李嚴由此被劉備升為輔漢將軍,並為犍為太守。李嚴任命太守期間,也顯現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鑿山,修建大道,興土木,整修郡城,據說百姓和官員都十分歡心。不過李嚴為人卻有著自私的一面,與部下曹楊和王沖都不和,致使兩人一個辭職引退,一個歸降北魏。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東下伐吳失敗,在白帝城任李嚴為尚書令。第二年又托李嚴和諸葛亮一道輔助少主,李嚴升為中都護。建興元年(公元223年),李嚴被封都鄉侯。自從劉備去世後,李嚴的自私一面便逐漸顯現,一再為了自己的私慾謀事,忘卻復興漢室的大業。當諸葛亮率軍北伐時,李嚴負責托運糧草,但是恰好偶遇大雨,導致糧草不能及時運至。李嚴書信叫諸葛亮退軍,待到退軍後,李嚴又辯解說糧草已至為何退軍,意欲將責任推卸到諸葛亮身上。
結果自然是諸葛亮澄清了事實,李嚴獲罪被貶為庶人。
李嚴和諸葛亮
李嚴和諸葛亮同是劉備當年的托孤大臣之一,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掌管的是內外的軍事,所以他的兵權起初是大於諸葛亮的。但是後來之所以被諸葛亮彈劾,並成功將其貶為庶民,是因為後期的李嚴漸漸鬼迷心竅,對統一的大事不感興趣,而是在乎「小惠」。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本欲發兵北伐,所以想要李嚴離開江州到漢中鎮守。李嚴在江州已經是老大了,所以不想到漢中,百般推脫,期間還期望諸葛亮能讓他任巴州刺史。因為考慮到合郡為州,會形成割據勢力,對蜀漢是不利的,所以諸葛亮沒有答應。先前李嚴也曾慫恿諸葛亮加官進爵,被諸葛亮駁斥。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軍南下直逼漢川。為了對抗敵軍,諸葛亮調用李嚴的兩萬軍隊,但李嚴仍舊推脫不滿,還放言說司馬懿意欲誘降他。明白李嚴心中所想的諸葛亮上表令李嚴為驃騎大將軍,其子接替江州,李嚴才肯情願出兵。等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上伐魏的時候,李嚴負責糧草的押運。不過因為天氣原因,運糧受阻,李嚴不作為命人通報諸葛亮建議退兵。可是諸葛亮退兵之後,李嚴又故意耍花樣,說他糧草充足為何退兵,就是想將責任推卸到諸葛亮身上。諸葛亮認為李嚴已經是鬼迷心竅,不能在擔當復興漢室的大任,就搜集了所有的信件當面問李嚴的罪。最後是李嚴理屈詞窮,當堂認罪了。
建興九年,李嚴被貶為庶民。三年後,諸葛亮病逝於前線,李嚴聽聞心知朝中無人能任用自己了。其實二人還是那種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人,李嚴對諸葛亮的抱怨,諸葛亮能夠容忍。而李嚴被廢以後,他相信只有諸葛亮會啟用他,這是一種深層的理解了。
李嚴怎麼死的
李嚴本和諸葛亮一樣,是劉備臨終前托孤的大臣之一。公元223年已是尚書令的李嚴又被劉備提為中都護,掌管的是內外的軍事,在永安鎮守。當劉備去世後,又被封為都鄉侯。不過李嚴的命運並沒有像他想像的那樣一直步步高陞下去。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出岐山,李嚴負責的是糧草 的運輸。然而途中遇到陰雨不斷,行程被耽擱,畏難而又不作為的李嚴傳信讓諸葛亮退兵。照辦後的諸葛亮得來的卻是李嚴的前後言行不一,說他糧草已至,為何退兵。同時李嚴又在劉禪那裡謊稱諸葛亮退兵是誘敵,一次掩蓋其督軍不力的事實。不過回軍後的諸葛亮當堂擺出了證據,李嚴無從狡辯。
諸葛亮本以為李嚴只是有著貪圖小利的毛病而已,哪知會顛倒黑白,所以將其貶為平民。
雖然李嚴詞窮理虧認罪接受制裁,不過他還是抱有諸葛亮日後會起用他的信念在梓潼郡等著那一天,哪知道三年後諸葛亮意外病逝在前線。諸葛亮死後,蜀漢朝中剩下的是蔣琬這些後起之秀。這些主持國政的人即便清楚李嚴的才能,也會因為他的是先帝托孤大臣之一這樣的高輩分而望而卻步的,他們沒辦法將李嚴作為自己的屬下。而清楚李嚴的才能,並且能夠有寬宏的大量來重用他的人,只有同輩的諸葛亮了。然而此時諸葛亮已死,李嚴重新復出的希望也沒了,所以不甘心的李嚴在痛苦中,激憤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