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東漢末年,君王無道,奸臣當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一些有識之士揭竿起義,想要給世界改頭換面,也讓自己的生活發生變化。
正是因為如此,在這段歲月中,中華大地上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傳出了一番天地。在天下英豪角逐的過程中,總是有勝負的,最終以曹操、劉備和孫權為首的三個陣營獲得了勝利,並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有意思的是,這三人裡面,最有能力的人是曹操,勢力最為強大的人也是曹操,但是唯一一個沒有稱帝的人也是他,這是為何呢?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曹操出生於宦官世家,其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也讓曹操有了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的能力,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曹操還是個對武藝、兵法非常有興趣的人,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樣的一個人,只要有機會,自然也就有了一飛沖天的可能。
果然,當天下大亂之時,曹操抓緊了手中的機會,並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了一系列有益於經濟發展的政策,讓國家有了喘息的機會。因此,雖然當時的人們並不願意承認曹操的正統地位,但是卻對他的能力有所讚賞。
在曹操後半生中,他位高權重,甚至皇帝都成為了他手中的傀儡。然而這樣的一個人,終究沒有走上謀反的道路,這是為何呢?其實最關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曹操不願意承擔這樣的罵名,來換一個自己早已經擁有的實際權力的空名頭。
曹操深知,漢朝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漢室的正統地位為人們所生深深信服,倘若他隨意造反,必定受到天下人的指責和唾罵,可能會讓他這輩子的付出都付諸東流,成為千古罪人。而這一切,是曹操所不願意看到的。
還有另一個原因在於,曹操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他只不過統一了中國北方,但是卻無法擊敗劉備和孫權。如此一來的話,倘若他隨意稱帝,那麼又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甚至讓敵人聯合起來對付自己,這樣的局面是不利的。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做事情會考慮周全,他知道自己的權力早已經超過了皇帝,即使沒有皇帝的名號,天下終究還是歸他管的。同時曹操也深知,即使自己沒有稱帝,他的後代也會稱帝,如此一來天下依舊是曹家的,又為何要著急呢?因此,對利害關係進行了深入分析之後,曹操發現自己不稱帝反而是最好的選擇,於是便沒有了改變的想法了。
參考資料:《三國誌》、《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