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最開始蝸居在小沛,這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地盤就這麼大根本無法施展拳腳,因此才向劉表借了荊州,誰知卻一借不還,歷史上對此眾說紛紜。
借半個南郡被誇張成「借荊州」,製造這種輿論的動機何在?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成了一句家喻戶曉的歇後語。劉備的信譽因此大打折扣。《三國演義》說到「三氣周瑜」,多圍繞荊州的「借」與「要」展開,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要債的快被逼瘋、欠債的一味耍賴,不管做了怎樣的藝術處理,對劉備顯然不利。
正史對「借荊州」也多有描述,《三國誌》魯肅傳、呂蒙傳多次提到荊州是「借」出去的,劉備傳等提到孫權要討回荊州,不過這些記載往往又比較含糊,既沒有詳細說明劉備是怎麼借到荊州的,更沒有具體指出這個「荊州」指的是什麼。
在東漢末年,荊州不是一個城池,而是一個很大的地域概念,具體說就是東漢的13個州之一。下轄南陽郡(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郡(湖北東部)、長沙郡(湖南東北)、桂陽郡(湖南東南)、武陵郡(湖南西北)、零陵郡(湖南西南)等7個郡,曹操南下荊州之前南陽郡被其佔去大部,江夏郡被孫權佔據一部,其餘盡歸劉表父子所有。
曹操南下,劉表死、劉琮降,荊州的格局發生了改變,孫權的勢力未變,其餘盡歸曹操所有。之後發生了赤壁之戰,曹操雖戰敗,但並不意味著荊州7個郡歸了孫劉,因為曹操仍佔據整個南陽郡以及南郡、江夏郡的大部,江面四郡處於「自治」狀態,孫劉控制的地方十分有限。
曹操由赤壁退到了南郡的郡治江陵,而不是向北方逃跑,說明他不想放棄荊州,但孫權、周瑜、劉備動作很快,迅速擴大戰果,周瑜、劉備指揮孫劉聯軍追到江陵,孫權同時又走出一步好棋,於建安十三年(208年)12月親自率隊開闢了東線戰場,出擊曹軍控制下的合肥。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仍未放棄,因為荊州實在很重要,他任命曹仁為南方軍區司令(征南將軍),由橫野將軍徐晃協助守衛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衛襄陽,做出這些安排後曹操率領其餘主力北撤。
有曹仁坐鎮江陵這一仗並不好打,孫劉聯軍前後攻了一年多。看到江陵城一時難以攻克,周瑜便指揮人馬去占江陵上游的夷陵,即今湖北省宜昌市,在夷陵大破曹軍,此戰中年僅30歲的年輕將領呂蒙脫穎而出,被孫權任命為副軍長(偏將)。
據《吳錄》記載,看到江陵城無法攻克劉備向周瑜建議:「江陵城裡糧食很充足,這是攻不下來的主要原因(城中糧多,足為疾害)。建議讓張飛率1000人跟您攻城,您分給我2000人,從夏水繞到曹仁的後面,曹操聽說後必定撤走。」
夏水是漢水的一條支流,發源於江陵一帶,劉備的具體作戰方案無法考證,但他提出的以另一種思路打破戰場僵局的想法是有價值的,被周瑜所接受,周瑜後來給劉備增兵2000人(以二千人益之)。從這條記載可以看出,雖然孫劉聯盟,但戰場上以吳軍為主導,指揮權也在周瑜手中,劉備所部只能充當協同的作用。
經過周瑜、劉備等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到建安十四年(209年)下半年,曹操看到江陵再守十分困難,決定撤出,回防到襄陽。周瑜帶傷指揮作戰,迅速攻下江陵及其以東長江沿線的許多重要據點,從柴桑到夷陵的長江防線基本上被吳軍佔領。
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駐守江陵;程普為江夏郡太守,駐守沙羨;呂范為彭澤郡太守,駐守柴桑。這個彭澤郡是之前沒有的,為孫權新設。
孫權的行動很果斷,絲毫沒有考慮聯盟另外兩方劉備和劉琦的感受,比如江夏郡太守,原本由劉琦擔任,程普再去當太守,明顯是內訌。換成別人,早就去吵架了,但劉備經歷過也看到過太多這樣的事,他絲毫不以為意。
普京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這句話在這時的劉備身上,也是很貼切的。
眼下不能和孫權弄僵,聯手抗曹還是當前的首要任務。為此,劉備趕緊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為了不與程普爭鋒,把自己原來駐紮在夏口一帶的人馬也全部撤出。《江表傳》說,孫權和周瑜給劉備指定了一個叫油江口的地方,讓他在這裡駐紮。
油江口是長江南岸的一個小地方,屬南郡,位於江陵沿江而下約百里的地方,歸南郡太守周瑜管。南郡有三分之二在江北,三分之一在江南,在江南的部分,至少五分之四是荒無人煙的山區,孫吳一連得了3個郡,作為另一個戰勝方,劉備只得到了小半個南郡,他這個荊州牧也就在油江口一帶說話管用,確實不公。
劉備繼續忍耐,為了換取孫權的支持,劉備主動表奏孫權為車騎將軍。這時劉琦因病去世,孫權作為回報,表奏劉備為荊州牧。
油江口聽起來總是一個小地方,不適合把荊州的治所放在這裡,劉備便改油江口為公安,作為自己的大本營,此地即今湖北省公安縣。但公安畢竟太小了,劉備想自己這個州牧手裡至少也得有一個郡吧,他決定親自去面見孫權,當面提出把南郡的其它地區也讓給他。
赤壁之戰後孫權回到京口,即今江蘇省鎮江市,聽劉備說要去京口見孫權,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諸葛亮更深表憂慮,勸他不要去,以免遇到危險,但劉備執意前往,並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出發。
劉備的舉動讓孫權也吃了一驚,但又不能拒絕。劉備於是到了京口,開門見山說出來意,孫權沒有思想準備,讓劉備先別急,他和屬下們商量商量。
江東內部對此事的看法出現嚴重分歧,身在江陵的周瑜聽說劉備到了京口,寫密信給孫權說:「劉備是個梟雄,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熊虎之將,不會久居人下。我建議把劉備留在吳地,給他修宮室,讓他整天吃喝玩樂,使他與關張二人分隔起來,我趁機發起挑戰,大事可定(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在周瑜看來,如果割地給劉備,劉備必定如蛟龍得雲雨,一定不是池中之物。周瑜的看法得到時任彭澤郡太守呂范的支持,他建議孫權趁機把劉備扣留,不要放他走(范密請留備)。
另一派意見以魯肅為代表,認為應該答應劉備的請求。《漢晉春秋》記載,魯肅建議把南郡的江北部分讓給劉備,理由是給曹操樹個對手,給自己添個盟友,這才是上計(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讓之上也)。
魯肅考慮得更加長遠,赤壁大敗後曹操把主攻方向放到了東線的合肥,目前正整頓人馬以譙縣、壽春、合肥等為基地向孫吳發起攻勢,荊州雖然重要,但當務之急是全力以赴保東線,現在沒有力量增兵荊州,所以不能和劉備鬧翻。只要孫劉聯盟在,曹操就不能不有所忌憚,在荊州一線就得保持足夠的兵力,這樣東線的壓力可以減輕。
最後魯肅等人的建議被孫權接受,孫權決定撤出南郡,把這裡讓給劉備。對孫權來說讓地盤只有這一次,所讓出的其實只是劉備實際控制的公安等以外的半個南郡。
從戰略上看這的確是高明的一招,受益的不僅是劉備,還有孫權自己,《三國誌》記載「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但需要注意的是,史書裡對這件事一會兒說的是「給」、「與」,一會兒又說「借」,例如:
《三國誌》魯肅傳:「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借之。」
《三國誌》呂蒙傳:「(魯肅)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三國誌》程普傳:「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
《江表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借」與「給」是不同的概念,「借」是要還的,但考察一下漢末三國的歷史,「借地盤」的事似乎比較稀罕,還沒有過「好借好還」的例子,從劉備一方來說估計也沒有過「借」的概念,地盤拿來了也就歸自己了。
但孫吳方面肯定想強調荊州是「借」出去的,唯有如此後來襲殺關羽、重奪荊州才有了說辭,所以在一些史書裡開始出現了「借」的說法,《三國誌》是集采眾多史書寫成的,因而在荊州的「借」與「給」上出現了矛盾。
但即使是「借」,當年「借」出去的也只是半個南郡,而後來奪回去的卻是數個郡,劉備虧大了。
在這樁歷史陳案裡劉備顯然吃了大虧,最後竟然還落下信譽不好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