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赤壁之戰前,劉備軍團幾乎消亡
曹操南下荊州時,劉備什麼情況?
1、《三國誌·先主傳》這樣記載當陽潰敗: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劉備只剩下數十親信,軍隊喪失殆盡。《吳錄》記載,赤壁之戰中劉備找周瑜借兩千兵,把張飛和一千兵放在周瑜帳下聽指揮。可見曹操下荊州到赤壁之戰前,劉備軍團已經被削弱極大,否則不僅劉備也不會用張飛為質借兵,且以周瑜對待劉備的態度來看,若不是劉備兵力屬實匱乏,絕不會輕易借兵給他。
2、當陽潰敗之際,劉備曾準備一直向南逃跑
《江表傳》記載,孫權派魯肅去弔唁劉表,並準備與劉備聯合。結果魯肅還沒到荊州,曹操大軍先到,劉表小兒子投降曹操,劉備逃跑。經過一番努力,二人在當陽會面,魯肅問劉備下一步怎麼打算,劉備回應稱自己與蒼梧太守吳巨有交情,準備前往投靠。
蒼梧在今天的廣西地區,非常偏遠,歷史上長期是發配犯人、貶謫官員的地方,三國時更是生產落後,人口稀少,兵源匱乏,劉備過去之後想要翻身幾乎沒有可能。可見劉備當日是何等無奈境地。
作為東南之主的孫權,即便後來投降曹操,還有一車一馬相隨,不失封侯虛名;相比較之下,曾經投靠曹操又反覆,還與董承密謀殺曹操的劉備,一旦曹操奪取天下,天下將沒有他的容身之地。
赤壁之戰後,劉備控制荊州大部分
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後,周瑜任南郡太守,劉備則被東吳安排在長江南岸的南郡的公安縣,遠離原來劉表勢力的核心區域,基本上被孫權的軍勢所包圍。
但劉備隨後很快佔領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大部分地區,依托公安一個小縣吞併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地,廬江太守也投降劉備。
《三國誌·先主傳》裡提到,此時孫權開始害怕劉備,把妹妹嫁給了他。《三國誌·周瑜傳》裡記載,劉備隨後前往東吳見孫權,向孫權借荊州,而孫權也同意了,赤壁之戰後東吳得到的江北荊州地也歸了劉備。
《後漢書》記載劉表時荊州有八郡,而此時劉備佔據了荊州南部五郡和江夏的夏口一城,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孫權佔據江夏江南部分,作為赤壁之戰的勝者,幾乎沒有得到好處。
孫權同意借荊州,一是可以讓劉備承認東吳對荊州的所有權,二是東吳和曹魏交戰激烈,孫權擔心自己不答應劉備,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但總的來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是建立在無奈的基礎上的。
「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周瑜關於控制劉備之言)。」(《三國誌·周瑜傳》)
陳壽還記載「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此事在曹魏方面也有記載,借荊州當是確有其事。
從孫、曹二人的反應可以看到,劉備能夠迅速控制荊州,大大出乎了各方的預料。
劉備奪荊州的策略
1,赤壁大戰中保留實力
《江表傳》記載,東吳派周瑜援助劉備,而劉備擔心周瑜不能對抗曹軍,所以「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飛、羽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2、收攏劉表舊部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劉備上表舉薦劉琦為荊州刺史」、「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劉備。備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曹軍退卻後,本來東吳已經實際控制了荊州,但是劉備打出了劉表這張牌,導致荊州人心歸附,甚至從孫權手下跑過來投奔。這種情況下,孫權顯然很難佔住荊州。
3、軍事上速戰速決
《三國誌吳主傳》裡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上表舉薦孫權為徐州牧,自立為荊州牧,由此可見赤壁之戰後僅一年的時間裡,劉備就掃平了荊州的長江以南各部,非常神速。也正是在這種壓力下,孫權才讓出了赤壁之戰後佔據的荊州部分地方。
劉備奪取荊州策略之本質:趁吳魏局勢焦灼,不斷越過孫吳底線,實屬趁火打劫
劉備向周瑜借兵,開戰時卻猶豫在後;借東吳地盤,孫權自然知道劉備壓根不想歸還,但年輕的仲謀如何能忍受對方還利用自己剛分出去的地盤佈兵阻擋自己進攻巴蜀(《三國誌·先主傳》);佔了荊州,劉備還招降孫權軍中的劉表舊部,實在也是有些欺人太甚了。
劉備之所以篤定孫權不會發怒,根本上還在於曹操在北方對東吳形成了巨大的威懾。而孫權此時也認為自己是天下唯一能夠抗衡曹操的人,所以起兵北伐。在孫權彼時的思維裡,曹操是主要矛盾,劉備問題還不到解決的時候。
但是當劉備通過不斷觸碰東吳底線而壯大,曹操也放棄了討伐孫權之後,孫權自然就要把劉備當成大敵了。
劉備未能推己及人,荊州得而復失成為必定
1、劉備據荊州,亂了孫權大計
孫權曾邀請劉備討伐西蜀,劉備帳下的主簿殷觀獻策說,只要不同意與孫權聯合,孫權自己絕對不敢繞過荊州獨自伐蜀,結果孫權果然不敢去巴蜀。
孫權、周瑜集團最初制定的奪取天下的大政方針就是取巴蜀、漢中,聯合馬超問鼎中原。如果沒有拿下巴蜀、漢中,孫權未來想要實現大業幾乎沒有可能。因為他首先要面對長江天險,其次缺乏戰馬。
後期孫權果然為戰馬發愁,甚至想要用水軍去攻打遼東以奪取戰馬資源,而到了東吳末帝孫皓時,東吳人幾乎已經不怎麼使用戰馬了(《三國誌·陸遜傳》、《三國誌·三嗣主傳》)。
2、劉備策略高明,東吳失去了發展希望
劉備以《隆中對》為奪取天下的根本策略,他自從得到諸葛亮輔佐之後,一直按照這個大略去圖謀天下。後來關羽失去荊州,劉備感到奪取天下的希望失去了,憤怒之下不顧阻攔,起大軍伐吳,遭夷陵之敗。
推己及人,孫權也有一份東吳版本的《隆中對》叫《吳中對》,又叫《榻上策》,是魯肅最早見孫權時為他規劃的。《榻上策》裡分析,東吳必須佔領整個長江流域才有機會與曹操爭奪天下。
那麼建安十三年劉備佔據荊州,且阻撓孫權向西,並且日後勢力不斷擴張,自然使得孫權感到絕望。
既然劉備會因為丟荊州而不顧一切的發動夷陵之戰,那麼孫權自然也會不顧天下大格局而偷襲關羽。
劉備奪荊州為失去荊州埋下伏筆,對孫權未能做到推己及人
劉備從只剩「數十騎」到占荊州,併吞巴蜀、漢中,手筆精妙令東吳如鯁在喉,所以一旦東吳有了餘力,報復是遲早的。
從劉備奪取漢中之後準備繼續討伐中原、關羽一心只想北伐而無視東吳的各種表態可以看出,劉備軍團實在是未能做到推己及人,甚至有些忽視孫權的存在:忽視了孫權屢次被趁火打劫的怨氣,忽視了孫權作為一方霸主的雄心壯志,也忽視孫權和劉備一樣,都是一旦理想被取走了便寧可玉石俱焚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