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到底有什麼樣的能耐 龐統為什麼能和諸葛亮齊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龐統到底有什麼樣的能耐 龐統為什麼能和諸葛亮齊名

還不知道:龐統和諸葛亮齊名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論實際業績,龐統的確乏有些善於可陳,這很大程度上緣於他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抱負,不過,就有限生命而言,龐統已經十分耀眼了。

名氣很大:南州士之冠冕

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從子,龐德公在荊州影響力很大,是個劉表都請不動的人。

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看上去並不聰明。龐德公的好友司馬徽也是著名的學者,以善於品鑒人物著稱,在龐德公的介紹下龐統去拜見司馬徽,當時司馬徽正爬到一株桑樹上採桑,龐統來了,坐在樹下,二人樹上樹下隨意交談起來。

談了一陣,司馬徽覺得龐統很不簡單,一口氣竟然跟他聊到了天黑,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龐統是「南州士之冠冕」,「南州」指是就是荊州,司馬徽認為荊州的士人裡龐統是最優秀的人物,沒有之一。

龐統這時才18歲,就得到了司馬徽如此高的評價,傳出之後龐統逐漸被世人所知。

學於名師:跟諸葛亮是同學

諸葛亮也是通過龐德公結識司馬徽的,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其中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論起來諸葛亮跟龐德公也有親戚關係。

諸葛亮很仰慕龐德公的學問和人品,經常藉著探望二姐的機會到龐家,每次來,諸葛亮都要專門去拜見龐德公,對龐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禮。

龐德公對諸葛亮這個晚輩也產生了好感,通過交談他發現諸葛亮不僅天資聰慧,而且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個人品質,他志存高遠,又踏實勤奮。

司馬徽辦有私學,經過龐德公介紹諸葛亮正式拜司馬徽為師。在司馬徽的學生裡,還有龐統、尹默、向朗等人,他們後來都到蜀漢為官。

司馬懿對諸葛亮、龐統這兩位學生格外器重,認為他們二人日後必定會成就一番事業。龐德公把諸葛亮稱為「臥龍」,把龐統稱為「鳳雛」,把司馬徽稱為「水鏡」,這些稱呼在當時廣為人知。

當時流傳著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意思是得到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藉以輔佐而平定天下。

出道較早:比諸葛亮更早入世

都知道諸葛亮後來經劉備「三顧茅廬」後出山開始做事,當時諸葛亮已27歲左右了,龐統出去做事則比諸葛亮早。

襄陽當時屬南郡,龐統在本郡任職,擔任功曹,這是郡太守的屬官,負責人事工作和官吏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員之一,龐統雖然年輕卻幹得卻不錯。

龐統的性格跟諸葛亮不太一樣,他喜歡熱鬧,喜歡結交各類朋友,擔任功曹後,更是著力發現和推薦人才,他本來已小有名氣,現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們發現龐統從事人事工作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所推薦和稱許的人才,往往有點言過其實,有人問他是怎麼回事,龐統並不迴避,他有自己的道理。

龐統說:「現在天下大亂,世風敗壞,壞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興風俗、長道業之時,對於好人就應該大力表彰他的長處,讓社會都來效仿。我選拔了十個,即使用錯了五個,那五個也是好的呀!」

名揚域外:江東名士爭相交接

龐統在一直在南郡任功曹,南郡先屬劉表,劉表死後一度屬曹操,後來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南郡又歸孫權所有,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龐統成了周瑜的手下。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作為下屬,龐統護送周瑜的靈柩前往江東,江東士人早就聽說過鳳雛的大名,紛紛與龐統結交。

名士顧劭去見龐統,乾脆住在龐統那裡,二人經常談論。顧劭曾經問龐統:「聽說您善於知人,那您說說,我和您相比誰更好一些?」

龐統一改之前評論人物時多用「美言」的做法,此時的評論更加客觀、直爽,他回答說:「講到教育、訓導社會風俗,辨別人的優點與缺點,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話雖然說得很直接,但也很有道理,於是跟他格外親近。

龐統要回去的時候,眾人又齊會於昌門相送,陸績、顧劭、全琮等江東名士都來了,大家都很想聽聽龐統對江東士人的看法。

龐統也不客氣,直言不諱說評點起很多人。人都喜歡當面聽一些好話,所以朋友之間相互品評時多是美言,此時的龐統顯得更加沉穩、成熟,能當面客觀地指出對方的不足和差距,這一點十分難得,清代學者李光地就龐統論江東人才進行過評論,認為龐統「不肯求全責備,這個心胸,便可以稱『鳳雛』」。

當面獻計:與劉備一拍即合

龐統回到荊州,這時南郡又歸了劉備所有,經過一番曲折的過程,龐統最終被劉備所重視,劉備改任龐統為荊州治中從事,這個職務負責州政府的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地位較為重要。

劉備單獨與龐統進行了交談,在這次談話中龐統提出了進取益州的規劃,龐統對說劉備說:「荊州已經殘破,東有孫吳,北有曹氏,想以此為鼎足之計,以難實現。益州國富民強,人口上百萬,兵強馬壯,可以藉以成大事。」

劉備說:「我與曹操勢如水火,他急,我寬;他暴,我仁;他詭,我忠。只有與曹操不一樣,事情才能成功。所以,奪取益州難免失信義於天下,我不能取。」

龐統道:「現在是講究權變謀略的時代,不是固執一面就能成就大事。兼併弱小,攻取愚昧,這就是春秋五霸的事業。逆取順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給原來的主人以優厚的待遇,又何妨於信義呢?如果不取,終落入別人之手。」

龐統的這番見解與諸葛亮之前在「隆中對」中的看法一樣,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聽完,進一步堅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高參智囊:三策奪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劉備率數萬人馬沿長江而上進入益州,行前提拔龐統為軍師中郎將,這與諸葛亮當時擔任的職務相同,劉備把龐統帶上,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

劉備進入益州後,在葭萌住了將近一年。在此期間劉備到處做好事,收買人心,樹立個人威望。龐統認為葭萌不可久留,如果不趕緊行動,必定會出現大麻煩。

為此,龐統制定了三個方案供劉備參考:第一個方案是悄悄選派精兵,晝夜間行,直接襲取成都,劉璋實力不強,防備力量不足,如果突然發起攻擊,可一舉將其拿下;第二個方案是告訴劉璋在葭萌附近的駐守將領楊懷、高沛,說荊州那邊有事,要回荊州救急,之後做出要回去的樣子,這二人既忌憚將軍的威名,又高興將軍現在離去,必定會輕騎來見,到時候一舉將其擒拿,進而攻取成都;第三個方案是暫不用兵,退回白帝城,與荊州相連,益州之事徐圖緩進。

上、中、下三策擺在了劉備面前,劉備最終選擇了中策,立即從葭萌起兵,後來就按照龐統的規劃奪取了益州。

龐統是漢末三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天妒英才,死得太早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