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諸葛亮和龐統,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常言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作為蜀漢先主,居然能將兩大軍師收入囊中,可謂運氣好到了極點,但劉備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收攏人才的重要加分項。
龐統字士元,漢末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在劉大耳(劉備耳朵大)的團隊裡,和諸葛亮一同擔任參謀長(軍師中郎將)。放到現代社會裡。也就是個杯才不遇的矮大緊(高老師我錯了),史載他「相貌奇醜無比」,估計上大學也不會有人暗戀他,
不過我實在好奇,他的兒子(龐宏)不會是抱養來的吧?單身的我實在是不能接受矮大緊有對象而我沒有的殘酷事實,可能這就是才華的魅力吧。
龐統早年間在東吳手下做官,一邊工作一邊談論別人,主要是評價他人才能的優劣好壞,不過當時他還不起眼,很多人沒把他當回事,相信大家都不喜歡被人議論,龐先生在任上沒被人打死真的是一個奇跡。
當時劉孫聯軍在赤壁給曹老闆按了一個剎車鍵後,魯肅覺得不能讓龐先生繼續埋沒才華,寫信給劉備推薦他,諸葛亮也建議劉備起用,於是龐統順利歸入劉備帳下。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征蜀,留諸葛亮守荊州。攻打涪水關時,守將楊懷高沛是蜀中著名將領,久攻不下,戰事膠著。再拖下去對劉備軍不利,龐統就此為劉備獻上三個計策,依效果和付出成本分為「上中下」三級,
劉備最後選擇了中策,即佯裝敗軍撤回荊州,引二將輕騎追擊。最後二將被殺,劉備順利攻下涪水關,自此一戰後劉璋再無抵抗之力,西蜀盡被劉備爭取。
由此可見,龐統的才能更多地體現在軍事上面。較於諸葛亮,還是缺了點大局觀,這點從二人在「隆中對」的分歧上看出來。
諸葛亮建議以荊州為根據地,西取成都,結好孫權,共討曹魏。龐統則是認為荊州為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再加上多年戰事,人口銷減,經濟廢弱。建議劉備直取西蜀,以此為根據地,再圖涼州(甘肅西北),用涼州馬建立一支騎兵(劉備多步兵)。這點看龐統的戰略眼光無疑是上乘的。
但是劉備一方本來的實力就弱,急需一塊地盤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劉備入蜀前,只據有荊州的小部分,赤壁之戰後,還向東吳借了荊州大部分地盤。雖然劉備很認同龐統的看法,但還是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
儘管諸葛亮的建議有缺點(待天下有變),但對於想在有生之年光復漢朝的劉備來說,這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龐統如果在曹魏,那就是像荀彧一樣的人物,他是個出色的軍事家,很多建議都被後世證明具有前瞻性,而諸葛亮是一個政治家,考慮事情常常從大局出發,一生雖然未大勝但也未大敗。
所以這點看來,龐統絕對是能與諸葛亮齊名的,他也有這個資格,只是二者側重點不同。
如果龐統投靠曹魏,那麼司馬懿後來能不能上位還不好說,可以肯定的是,有了龐統這個競爭對手,三國後期司馬懿的地位絕對不會那麼高。
歷史沒有如果,龐統不早死,也許會在蜀漢後期幫助諸葛亮分攤一些軍事壓力,武侯(諸葛亮)也不會積勞成疾,三國的歷史可能會更加精彩,到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