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生前留下的詩,看出了他精明的政治手段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懿生前留下的詩,看出了他精明的政治手段

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司馬懿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與曹氏父子相比,司馬懿的文采似乎大為遜色,但並不是說他不會寫詩,其實他的詩也寫得很好。

司馬懿的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多,被公認出自於他的目前只剩下一首,名為《讌飲詩》,有的選輯也稱為《征遼東》。

在介紹這首詩之前,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

景初二年(238)正月,魏明帝決心再度討伐遼東的公孫淵。

公孫淵表面臣服,暗中卻私通孫吳,魏明帝之前已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去討伐過,但無功而返。

這一次魏明帝下了決心,把時任太尉、坐鎮長安的司馬懿從西線戰場調過來,讓他去征遼東。

魏明帝對司馬懿一直很防範,但現在「諸夏侯曹」沒了,「五子良將」也沒了,最能打、最有把握的只有司馬懿一個人,為了江山社稷,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

經過與司馬懿的討論,魏明帝最後命他率領4萬人馬遠征。

出發前,散騎常侍何曾提議此次出征遼東有4000多里,為確保萬無一失,不如「選大臣著名將領威重宿著者為太尉之副佐」,也就是給司馬懿派個副手,萬一有不測的事情發生,魏軍不致群龍無首。

此舉監視、牽制的作用十分明顯,這當然符合魏明帝的想法,但他知道這樣以來容易招致司馬懿的不滿和牴觸,畢竟現在征討公孫淵才是頭等大事,所以沒有接受何曾的建議。

為了讓司馬懿不多心,魏明帝還把何曾從身邊調離,讓他出任河內郡太守,算是懲戒。

其實讓魏明帝意想不到的是,何曾的父親是前太傅何夔,何曾雖是曹魏的「官二代」,但一直跟司馬懿私下裡走得很近,後來他參與了司馬懿父子發動的高平陵政變,現在故意提出這項建議,其實是替司馬懿作試探的。

這一年的正月還沒過完,征遼大軍就出發了。

魏明帝親自送行,車駕送到洛陽的西明門,考慮到大軍此去剛好路過司馬懿的老家河內郡溫縣,魏明帝特意讓尚書右僕射司馬孚和散騎常侍司馬師,代表自己再送一程,一直要送到溫縣。

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八達」中的老三,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此時30歲左右,剛剛被任命為散騎常侍,相當於皇帝近旁的高級侍從。

司馬懿率領大軍路過溫縣老家,河內郡太守、本郡典農校尉等率地方各級官員集體前來拜見,他們是接到天子的詔書專程前來的,帶來了天子所賜谷帛牛酒。

司馬懿已經很多年沒回過老家了,他於是在附近一個叫虢公台的地方設宴招待鄉鄰和故舊,「宴飲累日」。

司馬懿是個內斂的人,喜怒較少外流,不是性情中人,但是重返故鄉,見到了這麼多昔日的親朋故友,也讓他心潮起伏。

平時很少寫詩的司馬懿在宴會上不禁詩興大發,臨場吟出一首詩來:

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遭逢際會,奉辭遐方。

將掃逋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這就是被後世冠名為《讌飲詩》的那首,詩中說:我大魏自宏業開創以來,太陽和月亮彷彿重新煥發出燦爛的光芒,天子命我率正義之師討伐遠方的敵人,在率領大軍掃除惡人的途中我回到了故鄉。我要剷除萬里疆域中的敵人,統一四面八方。大功告成之後,我將待罪於舞陽。

今河南省中南部有舞陽縣,屬漯河市,魏明帝繼位後司馬懿被封為舞陽侯,按照這個意思去理解,就是待我平定遼東後就退休回到封地去養老。

言下之意,即使再建平遼的功勳也不要天子再加官晉爵了,守著一個舞陽侯就心滿意足了,這麼說當然是讓魏明帝放心。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此處的舞陽不是舞陽縣而是舞陽村,該村屬溫縣孝敬裡,司馬懿就是這個村裡的人。

司馬懿的意思是,我索性連封地爵位都不要了,作為一介平民,直接回故鄉養老。

不過關於司馬懿的原籍正式史料裡只提到孝敬裡,舞陽村的說法還待考證。

不管哪一種解釋用意都是一樣的,「待罪」雖是自謙,退休卻是真的,司馬懿通過這首詩向魏明帝作了一次委婉表白:這次征伐遼東將是他的最後一戰,事成之後他將主動淡出軍界和政界。

司馬懿知道,魏明帝雖然沒給自己派個副手做監軍,但身邊肯定安排有監視自己的人,也肯定會有人把這首詩一字不拉地傳遞給魏明帝。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你的胃口下菜了,保證讓你滿意。

司馬懿知道,魏明帝看過他吟的這首詩後,一定會露到欣慰的笑容。

作為一名演技派大師,司馬懿幹這事都不用打草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